会稽山

作者: 落叶天之助

  日期:2017-05-04 15:50:00
  楔子
  “于穆清庙,肃雍显相。济济多士,秉文之德。对越在天,骏奔走在庙。不显不承,无射于人斯。”
  这一首名为《清庙》的诗词,成于西周年间,作者不详,讲诉的是周文王带领周族入主中原后,姬氏后人在太庙祭祀他时的场景。“济济多士,秉文之德。”
  前来祭祀的人特别多,都是有品德的人,文王的德迅教诲永远牢记在心中。“对越在天,骏奔走在庙”,面对着文王在天上的英灵,无数人在太庙内奔走、操劳,行动如风。“不显不承,无射于人斯”,文王的品德是如此的高尚,无论过了多久,也不应该被世人给遗忘。
  自从周族入主中原后,天道衰微、人道崛起。庙堂之上祭祀的对象,也由大商时虚无的自然神,演变成了更加具体的祖先神,周朝人或许没有想到,他们的这一改变,会影响以后三千多年中国人的世界观。中国人之于华夏圣人孔子的崇拜,与西方人之于上帝的崇拜完全不同,西方人对于上帝的膜拜,体现的是一种敬畏,一种希望保佑平安的祈祷。中国人对于孔子的膜拜,更多的,是希望通过不断的学习,用孔子的言行不断鞭笞自己,最后成为一个像孔子那样的人。因此才会有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伟大宏愿。

  中国人的仙、神同样不同于西方上帝、耶稣的虚无,他们都是一群很有人性的存在,在中国神仙谱中的每一位,都可以在现实中找到与之对应的具体人物。如传说中的八仙,吕洞宾的放荡,张果老的顽固,中国人的神仙们,都是这么一群被放大了的可爱存在。
  大商王朝时代,当时的统治者都认为自己的先祖乃是上帝身边的仆人,他们的意愿可以通过先祖,传达给上帝,这一点便是他们的权力来源,他们便是上帝在人间的代言人。有传言,当周族的军队攻入大商都城朝歌的时候,商纣王却对此无动于衷,依旧整日溺在温柔乡中,饮酒作乐,不理朝政。大商的家臣恳请纣王停止奏乐,召集四方军队对抗大周,可是商纣王却表示道,“我命由天不由人”、“关键时刻自会有神兵相助,驱逐周贼”,直到他被斩首的那一刻,依旧幻想着有天神前来相助的场景。

  有鉴于大商灭国的教训,周文王认为,过于的迷信上帝、把国家的命运全部交给未知的天神,并不一定会让国家长治久安。反而因为一系列人事关系处理不当,会把国家推向毁灭的深渊。从那个时候开始,中国人的世界观,便开始由天道,向人道转变。
  老子所讲的道,所指的就是这个人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孔子也曾言,“子不语怪、力、乱、神。”郑子产更是有言,“天道远,人道迩”,直接抨击天道,肯定人际间的道德规范。到了明朝时期,西方“天人两分”,最终发展成了近代的自然科学,而在中国,天道反而依附于人道,导致宋明理学大盛,所谓“以天时纪人事”皆是因此而来。
  也正是因为这样,中国人就是这么一群只认人、不认天的存在,所谓“民意即天意”,“人定胜天”,“人大于天”说法也即因此而来,与印度那种无限时空的从而人极为渺小的认知不同,在中国的哲学中,天不大而人也不小。万事万物,只有依靠自己的努力,内心的坚强,才有最后成功的可能,如果成天幻想于依靠那些虚无的人格神,就无异于痴人说梦了。在《易经》的第二十九卦有解说,道:“像水奔流一样,胸怀坚定的信念,执著专一,内心才能不畏艰险而获得亨通,这种奔流不止、坚强刚毅的行为,必然被人们所崇尚。”

  夏商周三朝虽然都有祭祀,但所祭祀的对象可大大不同,代表的意思也就大不一样了,唯一相同的地方:除非是特别日子,他们的祭祀都是选在秋季,后来出现了一个名为“多事之秋”的词语,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受了这件事的影响。
  现在这个时节又走到了秋季,大周王朝一年一度祭祀先祖的仪式,还是如期而至,场面依旧如往常一样,特别的宏大,各路诸侯都派遣了使臣前来。历史的车轮已经走到了东周,晋楚二国签订弭兵之盟的四十年后了,中央政府的威信其实已经大打折扣,政由方伯,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时代一去不回,这样仪式,对于入不敷出的大周财政来说,是奢侈的,难免有点强颜的味道。

  可是大周的天子却太需要这样的一场仪式来振奋人心了,看着台下的各路使臣,大周天子仿佛又回到了那个万邦来朝的强盛时代。夏启曾有钧台宴飨,商汤曾有景亳诰命,周武王曾有盟津誓师,周成王曾有岐陽会猎……
  想着大周历代先祖的丰功伟绩,看着眼前这诸侯来朝的局面,周天子的思绪却多少有点难以进入其中,想了一下,多半是被昨晚那份来自吴国夫差的奏章给害的。夫差?这个名字周天子实在是耳生的很,至于吴国,本来也是耳生的很,好像不知道是多少代以前的先王,册封的一个蛮夷小国而已。这种册封的小国,多如牛毛,也不要指望他们有多少的供奉,在大周王朝鞭长莫及的地方,册封一两个小国,安慰一下当地土著的情绪,让他们安安分分的不要来捣乱就好了。

  只是在十年前,吴国大军一举攻入楚国郢都,威震诸侯,这几年来没少听到与之相关的消息,只是那个时候,吴国的君主,还是一个叫阖闾的人。
  吴王夫差在奏章中洋洋洒洒的写道:“吴国的精锐之师,在他的带领下,打败齐国、攻入楚国郢都,现在更是大败越国,越王勾践带着五千残兵退守会稽山,灭国只在旦夕之间。吴国现在已经雄霸南方,夫差恳求周天子,将吴国册封为大周方伯,代替周天子主宰中原事务……”

  方伯是什么,乃是诸侯之长得意思。天子在所分封的诸侯国中,委任功臣、懿亲为诸侯之长,代表王室,镇抚一方,称为“方伯”。
  与此同时,陈国、蔡国、郑国等国也以大周正式封国的身份,纷纷上表奏章,恳求册封吴国为方伯,代替周天子共同主宰中原事务,政由方伯。
  日期:2017-05-04 16:45:32
  第一章 天下大势

  话说现在正是秋高气爽的时节,一片片偌大的枫叶从树枝上飘落下来,随风摇曳。纷纷扬扬的落叶,浮浮沉沉的,模糊远方的视线,隐隐约约的现出了远方层峦叠嶂的山峦。
  漫天尽是一副深黄色的秋景图,很是惹人怜爱。
  八年前,顾千玄从中原来到了越国,他很喜欢这里的景色。
  为什么要从中原来到越国,原因很简单,因为那个时候,顾千玄实在是太无聊、太无聊了,无聊得不知道自己该去哪里。恰巧那时遇到了一个名叫范询的老头,希望顾千玄帮他找到他弟弟,一个名叫范智的另一个老头。根据范询的指引,他的弟弟很可能身在南方的越国,于是就那样,莫名其妙的,顾千玄来到了越国,可是至今也没有找到那个叫范智的老头。
  顾千玄今年三十二岁,身材很是健壮,与大多数的越国男儿一样,他凶猛好斗。记得刚刚进入越国军营还不到五天的时间,就和军营里一个资深的老兵打了起来,霸气的顾千玄硬是生生地打掉了他所有的门牙。
  为什么会打架,原因同样很简单,他和那人在军营里的同一个桌子吃饭,桌子上恰巧有一盘清炒小菜,顾千玄很是喜欢,捧着一个大碗,如风卷残云一般,片刻之间便吃了大半。那老兵也不知吃错了什么药,气愤不过,仗着老资格把顾千玄狠狠数落了一番。对于这种人,顾千玄的反应也很是直接,直接抡拳便上。
  这一幕,正好被当时同样在吃饭的越国丞相文仲给看见了。
  “你不是越国人?”
  “恩,刚到越国。”顿了顿,又道:“还不到一个月。”
  “为什么要参军?”

  顾千玄没有任何的隐瞒,“为了能吃饱饭。”在当今这个乱世中,确实没有比能吃饱饭更有吸引力的了。
  “你知不知道,在军中打架可是重罪!”
  “知道,可是我知道能躲过这一次,就绝对躲不过下一次,既然避免不了,不如主动出手。”
  文种很是生气,“你才刚到军营,所认识的人不超过十个,这么一点矛盾,为什么就说躲不了,还要主动出手?”

  “文丞相,你有所不知,军中的兵器是由他负责管理,我刚到军营的时候,我被分到了一柄长剑。然后我就天天练习剑术,短短七天时间,自然磨损了不少好剑,他就因此而责备于我,平日之间也对我多为不满。”
  “可是他说的也是实情啊,我越国物质贫瘠,打造一柄好剑,你知道要耗损多少的人力、物资,哪经得住你那般的损耗。”
  “可是,文丞相,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兵卒,我所考虑的,仅仅是如何当一名合格的士兵,练好武技,上阵杀敌,而不是考虑怎样给军队节省更多的物资。”
  “那你还知不知道,那人在军中多年,虽然没有立下多少战功,但毕竟资历在那里,而且军中还有不少他的亲族、好友。”
  “以前不知道,现在知道了。”
  “那你害怕吗?”
  “害怕!”
  “所以,让我当个中间人,居中调停,你去向他道个歉、认个错如何?”

  “不,我拒绝。”
  “为什么?”
  “事情已经发生,道歉没有用。”顿了顿,顾千玄接着说道:“以前不知道他背后还有那么多的人,现在知道后,我更想找个机会偷偷的解决了他,然后再离开越国。”
  文仲竟然破例,不但没有追究顾千玄打架的事情,反而让他当了十夫长。
  “为什么?”睁大了一双眼睛,顾千玄不解的问道。
  “因为,我欣赏你的勇气。”这是文仲的回答。
  反正顾千玄就那样的留在了越国军营,这几年来也一直平步高升,现在他已经成为了越王身边的侍卫长。过着自己以前从来没有想象过的锦衣玉食的生活,吃着山珍海味,有着享不尽的荣华富贵。
  但是顾千玄一直都觉得,自己从越国那里所获得的东西,早晚会有还回去的一天。他可不认为,在讲究血统的越国内,自己有这么大的能力可以这么快就成为越王身边的侍卫长。
  曾经顾千玄也把自己内心的疑问,模糊的询问过文仲?但是文仲从来都没有说明过,这是政治家的一贯作风,回答的都是一些似是而非的答案,“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人生需及时行乐,无需考虑太多”之类的云云。
  感受得出来,文仲不想说得太明白,顾千玄有时也懒得去考虑那么多了。而且,文仲说得也没有错,人生需及时行乐,无需考虑太多,在这个乱世中,能把今天过好、能吃饱今天的饭就行了。
  对于顾千玄这类体内流淌着蛮族血统的越国男儿而言,在这样秋高气爽的季节,最为喜爱的运动便是御马奔腾了。随着战马的咆哮与怒吼,宣泄着自己那无限的激情,那真是一种舒服到骨子里的感觉。
  对于骑马这种野性的运动,相比而言,中原人则要逊色得多了。
  对于生活在这片天空下,各国、各个种族的所有人而言,中原九州、黄河流域、大周诸侯,这些字眼的背后,代表着这个世界上最为丰腴的一片土地,最为富裕的物质,最为高度的文明。那里有着辽阔的土地、华美的宫室和丰腴性感的美女,仅仅这些,就足以让中原之外、生活在贫瘠之地的各族为之神往了。
  曾经,越王允常询问过顾千玄对于当今国际局势的看法。

  顾千玄点了点头,随即开口回答道:“中原绝对是这个世上最有吸引力,最为富饶的一块土地。当今的中原表面上还是在大周王朝的统治下的铁板一块,但实际早已四分五裂,各路诸侯各自为政,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大周王朝已经只剩下了一块空头招牌。
  在中原之外,还模糊的分布着南蛮、北狄、西戎、东夷等数个种族,在这各族中,南方的荆楚和北方的赤狄最为强大。
  其实仔细说来,楚国和大周也算是同宗同源,都是帝喾之后,只不过楚国是异姓而已。在周族大战大商的时候,楚国先祖也曾出过大力,最后却只获得了一个子爵的身份,一直也是被中原诸国视为蛮夷。但楚国经过数代人的努力,四处征伐,筚路蓝缕,不断经营,终于从丹阳之地,一个方圆不足五十里的小国,成为江汉一带的强国。后来更是在吞并汉阳诸暨之后,依靠着汉江平原建国,改国号为楚,荆楚之长自封为王,与大周天子平起平坐。

  就连身在搞京的大周王朝都感受到了他的威胁,周昭王时代还曾御驾亲征,在战争过程中却不幸掉入汉水淹死,周朝大军也全军覆没。战后,继位的周穆王吸取教训,将国防的重心转向南方。 
  至于赤狄,改国号为中山,虽然多次被灭国,族人几经迁移,但终究都挺了过来,现在位于晋国北面。”
  顾千玄曾经去过中原,而且在那里一待就是十六年,他的这句话是很有代表性的。
  越王允常听着顾千玄那天生雄浑的声音,很是满意的点了点头,当着文仲以及越国各位大臣的面道:“说得好,继续讲。”

  “当今中原的乱局要推到大约三百年前,周平王东迁洛邑。当时的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被犬戎族攻入镐京,周幽王被杀。当时的太子在犬戎族的扶持下登基称王,周平王则在郑国、晋国等国的扶持下于洛邑称王,造成周二王并立的局面。直到五十年后,才由晋国结束了周二王并立的局面,但此时的周朝已经无力阻止各路诸侯纷纷坐大的局面。
  现在的周朝除了依靠着周礼还坐拥有大义的名分外,其实际的领土已经衰弱得和一个中等诸侯国差不多。随着周朝的衰弱,第一个坐大的诸侯国便是郑国,随后齐国、秦国、晋国也纷纷壮大。
  当今各路诸侯中,虽然郑国还保有一定的势力,但因为地理位置被其他中原诸侯合围,又处在晋楚两个大国的中间,难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所以前途很是不好。至于齐国,乃是当年周初三公之一——姜太公的封国,建国之初,大周王朝就给予了代天子而伐的权利,所谓五侯九伯,实得征之。也正是依靠着这一点,当年的齐恒公才能统帅八国之师,威逼楚国,虽然现在大周已经衰败,可是齐国在中原各路诸侯中仍然有极大的影响力。而且因为背靠大海,与其他诸侯相比,防线大大减短,凭借着鱼盐之利,重视商业,国民都极为的富裕”

  对于鱼盐贸易的暴利,整个越国,应该没有谁比顾千玄感受得更为的贴切,这个乱世中,最为重要的物资,就是:粮食、铁矿、食盐。他出生于巴国,其境内到处都是丘陵,可耕面积很是稀少。能够养活偌大一个巴国,靠的就是其境内丰富的盐矿,巴国的食盐远销邻近楚国、秦国、蜀国。而齐国的海盐,比起巴国盐井出产的食盐,纯度更高,也更易获取,劳动工序也少得多,整个中原,大多数诸侯国的食盐都是由齐国提供。

  “但是!”顾千玄接着话锋一转,道:“在齐国境内还有一支外族莱人的势力,在他的外面还有死对手鲁国。而且因为齐国与外界隔着一条泰沂山脉,所以地理相对封闭,虽然身为中原的封国,可那里的人大多有很深的孤立意识,不大喜欢参与中原事务,所以齐国的国势还不好说。”

  日期:2017-05-05 07:53:40
  第二章 困局
  吴越两国,虽然都是周天子的封国,但因为地理原因,与中原接触很少,对于中原的影响,也如秋风一般,来得快,取得也快。
  所以,越人对于中原的事情,都有着一股天生的好奇心,也因为这样,去过中原的顾千玄在越国很受欢迎。

  看了看周围人那专心致志的模样,顾千玄仍旧夸夸其谈道:“至于秦国,原先是周的附庸,为周天子养马,后来犬戎攻入镐京,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被封为诸侯。当年周朝把秦国先祖册封在那里,主要是为了阻挡西方戎狄的攻击,周天子更是给秦襄公许诺,凡是戎人占领的土地,只要秦国能拿下,都是秦国的。
  几百年来,为了拿回大周的旧地,秦国与戎狄之间大战无数,好几位国君都死在了战场,但领土也随之不断的扩大。到了秦穆公时代,靠着由余的计谋,称霸西戎,益国十二,拓地千里,已经成为西方首屈一指的大国,就连晋国国政都受其影响,势力同样很是强劲。
  可是,在他的身边有晋国阻挡着,难以干预中原事务。秦晋之间也曾有过一段相处和睦的时光,那便是秦穆公时代,一代君主晋文公重耳在秦国的帮助下,重回晋国,登上国君之位。
  可惜从秦穆公后期的崤之战开始,两国便进入了无休止的仇杀之中,到秦恒公三年,短短二十八年的时间里,两国大战十三次,还是不肯罢休。到秦恒公二十六年,两国再次爆发了麻隧之战,秦国惨败,国界线由黄河岸边撤退至咸阳一线,国势走入低谷,一直到现在都还没有什么起色。
  当今的格局中,也只有晋国和楚国两国的实力最为强大,自从四十年前的弭兵之盟以来,中原的大小事务,基本都是由两国共同主持。但是楚国内部封君制太浓,楚国那广袤的土地,早已被大大小小的几十个封君给瓜分干净了,每个封君在自己的封土内都有很大的权利,难免会有尾大不掉的情况。所以在楚国的历史上,总是会出现“弑君”事件,但也正是因为不断出现的“弑君”事件,所以在楚国的政坛,总是能保持着一股积极向上的旺盛血液,楚国历史上,很多有为的君主都是通过“弑君”上台的,如楚武王、楚灵王。但另外一个方面,楚国那森严的等级制度,政治牢牢的被王室把持,使得底层百姓中很难进入仕途,所以有言:“楚虽有才,而晋实用之!”

  至于晋国,乃是大周“姬性”诸侯之一,在周平王东迁的时候,晋国同样出过大力,所以无论那个时代,晋国在中原诸侯中,都有很大的威望。晋昭侯时代,封自己的叔叔成师于曲沃,称为曲沃桓叔,但是曲沃的面积比起晋国都城翼城的面积还要大,很快曲沃的势力就超过了晋国正宗。花了三代人的时间,共六十七年,曲沃通过无数次的战争,终于打败了翼城,随后将翼城的珠宝全部献给了周釐王,被周釐王封为诸侯,独占晋国。为了防止其他人的效仿,晋献公大杀诸公子,以至于晋无公族,重用外来人,导致其军权、政治牢牢的被掌握在外族人的手中。权力被几大世卿家族给瓜分,其中赵氏最强,境内的百姓只知有‘韩’、‘魏’,而不知有晋,分裂是早晚的事。”

  顾千玄曾经辗转过大半个中原,于八年前来到越国,他的意见,对于越国众人,很有参考意见。但是还有一点儿他没有说明,那就是,他很不喜欢中原那个地方,甚至有几分厌恶,在他看来,那里是一个外表光鲜,但骨子里却早已腐臭发霉的地方。
  他现在都还清楚的记得,小时候第一次听到“中原”这两个字时的情景,尽管那时的他,还仅仅只有八岁。

  “玄儿,明天我们就要搬家了,离开巴国到中原去……中原,那可是上天最为钟爱的一片土地,拥有着这个世界上最为富饶的物质。”母亲正忙着在屋子里收拾行李,背对着顾千玄这般轻轻地说道,语气之中带着几分痴迷与神往。
  当时的顾千玄站在屋子中间,一脸疑惑的看着母亲,“可是,妈妈,玄儿不想去中原,玄儿想要一直留在巴国。”
  很明显,当时的母亲大人并没有因为顾千玄的哀求而放弃去中原的决定,顾千玄的故事便从中原两个字开始了,在那之后,他在也没有回到过巴国。或许是因为对故土巴国的依恋,顾千玄在刚开始的时候就不是很喜欢“中原”这两个字。
  生活在那里的人们没有个性,只有各种各样、繁琐的规矩,所有人的生活方式都是亦步亦趋,那里就是一个巨大的牢房,所有的人都既囚徒又是狱卒,囚禁着他们的是一种名字叫做“周礼”的东西。

  相比于中原之外的各族,中原人自有一种骨子里的高傲,那里有着很多的读书人,借助着书简,文化的传播程度很高。每个人都懂得一大堆知识,五帝的仁德,三王的慈爱,五伯的仁政,却唯独缺少了人性,少了“人”最为基本的本能。
  其中鲁女伯姬的故事最有代表性:按照中原的婚姻制度,成婚时不论女方贵贱,男方都要亲自迎娶,即使是诸侯娶妻也一样,只有天子大婚时才能由使者迎接女方。但鲁女伯姬出嫁时,她的未婚夫宋共公竟不来迎接,而伯姬迫于父母之命,仍然嫁往宋国。婚后十年,宋共公亡,伯姬守寡。到了宋景公时代,有一天夜晚,王宫突然起了大火,宫人欲救伯姬出宫避火,但年迈伯姬仍然恪守着中原人的礼法,说道:“妇人之义,傅母不在,宵不下堂。火势虽迫,岂可废义?”等到傅母到达时,伯姬已经被大火烧死了。

  大火来临,人都快被烧死了,但还在恪守着那种无用的礼法,当初听到了这个故事后,顾千玄在心中,不停的咒骂着中原人的迂腐。可是谁曾想到,中原的那些儒生,居然还将伯姬的故事纷纷传颂,各路诸侯,竟然会盟于卫国,赞赏伯姬的德行。从小在巴国长大的顾千玄,第一次认识到,原来人,是可以麻痹到这种地步,这种根深蒂固的礼法,原来可以活活的逼死一个人,不像刀子一般的一刀见血,却更让人无法躲避。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9 yiduik.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