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海商路

作者: 西山月

  站在办公室落地窗前,看着窗外微风中摇曳的树叶,张德民心里生出些许感慨。明天就要离开这个工作了三十多年的地方,此时的他,心里没有一丝兴奋,反而是一股淡淡的失落。
  张德民生于那个被称为“自然灾害”的年代,出生时父母本想给他取名张跃进,但被爷爷给否了。爷爷取了现在的名字,名字源于一句古话“德而不威,其国外削;威而不德,其民内溃”。张德民的爷爷解放前就在乡里教私塾,几个孙辈中,只有张德民的名字是爷爷取的。
  “书记,客人已经到达机场。”秘书进来小声说道。
  “嗯。”张德民没有回头,依然看着窗外。这是他在洛东省最后见的一批客人,客人是国内互联网界大佬,本来一个月前就要来,只是大佬临时随领导人出访,才延至今天。

  “三十年了!”望着窗外那棵古柏,张德民不无感慨,思绪又回到了三十多年前的那个春天……
  那一年的春天,人们脸上虽然还面带菜色,但眉头已经不再紧蹙,熟人见面也不再像以前那样匆忙中的点一下头,然后又继续埋头赶路。今年开春以来,熟人在街上见了,都不约而同朝对方咧开嘴,洛城的上空又一次听见了久违的带着腼腆的笑声。
  洛城市东城区反右路是一条僻静的小路,路两旁是清一色的四合院,据说这条街是明清时建的。二十多年前路的两边住的是洛城最有钱最有学问的人。上世纪四十年代末,这些人跑了,这里国有化后划归了附近的几所大学。现在街两边住的基本是几所大学的教工。反右路的名字是由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这条街出了很多右*而得名,以前叫闻道路。
  反右路和跃进路交界的左手边有一个四合院,分前、中、后院,是这条街上唯一住着工人阶级的院子,当然,跃进路住的是清一色的工人阶级。
  四合院里只有几株拇指粗的树苗,据说那些年只要是碗口粗的树都被支持练钢炼铁了。中院墙角的一隅是刚冒出头的白菜秧子,院中央有一个公共洗衣台,是院里人平时洗碗洗衣服的地方,一位大婶此刻正搓洗着衣服。
  “李婶,你家炒锅借我家使使?”说话的是一个十二三岁的少女,一件满是补丁的衣服裹着有些营养不*的身躯,“我爸今天托单位同事去黄龙镇买了!”少女的神情好像连日阴霾中终于见到阳光一般。
  “莉香,今儿家有客人?”李婶笑着看着眼前的少女。
  “嗯。”叫莉香的女孩点了点头。
  莉香在屋檐下的煤球炉上拿了炒锅,转身冲李婶笑了笑,然后朝对面自家门口走去。
  “每次都要借……”对屋出来一位中年妇女,腰上系着一条结满补丁的粗布围裙,接过莉香手里的铁锅,放在自家的煤球炉上。看来这家平时不怎么炒菜,菜恐怕只是用锅煮一下。
  “啰嗦!”跟在后面的男人小声嘀咕道。
  “张大兴,咋我一说这事,你就嫌我啰嗦,你要嫌,以后我直接找你弟说去,哼!”中年妇女回转身子看着男人,“你说你那兄弟,要不是他想当大队书记,把我们家几口锅都拿去练了钢……”中年妇女越说越来气,“他当了大队书记,我们也没跟着想啥福!”
  “头发长见识短,这一袋子花生不是大友托人捎来的?”男人辩解到,“要不我看你今天拿啥来招待?”
  “再说了,大友那不也是响应号召吗……”张大兴小声说着,“前两天上面说要生产更好的钢铁,以后不但有锅使,还会更耐用!”
  “炼钢、炼钢,山都给炼秃了……”女人还想继续,却被男人慌张地捂住了嘴。
  “爸,又要练钢铁了?”莉香有些紧张的问道。
  “去去去,小孩子家问这干嘛……”张大兴朝莉香挥了挥手。
  “我是怕我们家今天买的锅又会被二叔拿去给练了……”莉香嘟着嘴说着,“昨天,学校要我们每个同学每月必须交五斤废钢铁给学校,否则就不能看样板戏!我班邵伟把他家洗脸盆交了,老师就通知他下周可以看《杜鹃山》了。”莉香嘀咕着。
  “你是不是等着拿锅去交!”母亲瞪着眼,“去屋里把昨天买的肉拿出来。”母亲没好脸色,一伸手抓过张大兴手里的花生袋,转身走向旁边的石桌。
  张家今天有客人,从架势看,这客人对张家很重要。
  “姐,我都好久没吃过肉了,让我闻闻!”莉香端着肉走出门来,身后一个小男孩扒拉着莉香的手臂,眼巴巴地瞅着碗里的肉。
  “张德民,打早上你就坐那儿盯着肉……”莉香停下脚,瞪着小男孩,“你看碗里都是你的涎,一边去。”莉香扭身走到院里公共洗碗台边,放了水轻轻地搓洗,生怕手稍稍重一点,把肉给减了肥。肉很少,就一小块,一斤左右,瘦多肥少。
  “死丫头,给你说过多少次,洗肉的水用盆接着,拿来煮菜!”母亲看着莉香嚷道,“小四,拿盆去。”
  张家五个孩子,张德民排行老四。前些年家穷,孩子多不好带。三岁时张德民就被父母送回老家和爷爷、二叔一起生活,小学二年级下期才回到城里。听母亲一说,赶紧拿了盆过来接住,生怕漏了似的……
  洗完后,莉香端着碗来到屋檐下,把碗放在案板上,就听见父亲在屋里叫道,“小四,进来。”小四放下盆,跑进屋去。
  “你看你这点出息!”父亲说着把作业本扔了过来,“重新写。”
  莉香进屋刚巧接着父亲扔来的作业本,打开看了一下,不由笑了起来。
  “小四,这就是你的理想?”莉香撇着嘴揶揄道,“就你这理想,简直是给新社会抹黑!”
  “咋就抹黑了?”张德民噘着嘴,“新社会就不要卖肉的?没有卖肉的,你吃啥。”小四翻着白眼。
  “小四,你还别说,卖肉这理想还真适合你,对于嘴馋的人来说,卖肉是最好的理想……”屋外进来一个十七八岁的小伙子,是张家大儿子张林。进屋后,看着张德民,“不过,卖肉有卖猪肉、卖牛肉、卖鱼肉、卖鸡鸭肉的,我看你呢,要卖就卖牛肉,我这辈子还没吃过牛肉呢……”
  “大哥,有牛肉?在那儿……”旁边一间屋子里蹦出一个小姑娘,嚷着。
  “找你二哥去,呵呵。”小伙子说完进了里屋。

  “二哥?”小女孩乜了一眼张德民,撇了撇嘴。
  “呵呵,小四,你看小芸都对你撇嘴呢!”莉香揶揄着小四张德民,“不过,我们都没吃过牛肉,只有小四见过牛跑,呵呵……”莉香揶揄着张德民在农村生活的那段日子。
  “哼!”张德民哼了一声,转身出了屋。
  “小芸,你将来的理想是啥?”莉香在小芸跟前蹲身子问道。
  “当解放军,打美国鬼子。”小芸说着两只手做了个端枪的动作。
  “爸、妈……”院子里传来一个女声,莉香走到门口,将门帘掀开了一条缝,“大姐领着男朋友来了……”莉香回头冲屋里的人挤了挤眼。
  “爸妈,这是李俊……”门外女声继续说道,“就是我常和你们说的……”女声低了下去。
  “个子高,皮肤还有些白,嗯,就是瘦了些……”莉香啧啧道,“对了,大哥……”莉香放下门帘,回头看着大哥张林,“听说大姐男朋友的叔叔是局长,昨晚爸妈还说,看能不能把你调出街道的那个布鞋社……”
  “张林、莉香,出来帮忙!”屋外传来母亲的声音。
  敢情今天是张家大女儿张春萍的男朋友第一次上门,小伙子看上去到很精神的!洗衣台边的李婶看着张家一家子……
  大姐张春萍二儿子出生那一年,张德民已经是初中生了。此时的洛东已经从红色的喧嚣中渐渐平息下来。工厂里间或能听到机器的轰鸣声,学校里也时不时传出朗朗的读书声……
  “书虫……”周六下午放学的时候,同学李胜伟和谭佑俊叫住张德民。张德民在学校是出了名的读书到了“痴迷”地步的人,班里同学也戏称他为“书虫”,张德民对此也不在意。
  李胜伟、谭佑俊几个和张德民从小学就在一个班,算是发小。从小学到中学,张德民都属于成绩很好的那类,李胜伟不喜欢读书,属于调皮捣蛋的那类。好生和差生居然成为要好的朋友,这点让连老师都也有些诧异。
  “明天还去图书馆?”李胜伟乜着张德民。他就弄不明白,读书有啥用?书读得再多,将来还不是一样到广阔天地去,那地儿可不需要“刨书匠”,需要的是“刨地匠”。
  张德民喜欢看书,班里好些同学的父母在附近的大学里工作,他们家里的书几乎都被张德民借阅过。后来,没地儿借了,张德民就每周日到区文化馆阅览室。这个阅览室是需要借书卡的,张德民的借书卡是李胜伟帮办的。至于怎么办的,张德民没有细问,反正有书看就行。
  “我明天没事,陪你去。”李胜伟说道。
  李胜伟的父亲在附近一所大学做后勤工作,母亲在大学的食堂里。那个年代,单位后勤可是实权派,少不了很多人巴结。什么家里的水管坏了、灯泡坏了、玻璃烂了等等等等都需要后勤解决。所以,李胜伟的父母在单位里属于很吃香的那种人。

  “得,你还是算了吧!”张德民看了李胜伟一眼,“你小子上次去,带着那红套套,把人全搞跑了。”张德民没好气地说道。
  “哼!”李胜伟冷哼一声,自顾着朝前走去。
  “德民,最近看什么书?”谭佑俊扶了扶鼻梁上的眼睛说道。
  谭佑俊的父母在解放后毅然辞去M国著名大学教授的职务回到国内,五十年代初在洛城大学任教授,他是家里的老五,上面有两个哥哥和两个姐姐,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现在还在M国,另外两个现在被发配到了洛东省偏僻的农村。谭佑俊的父母在五十年代后期被打成了右*,被下放到洛东省一个偏远的山区劳动,现在都还没回来。在下放地母亲怀了他,生下后他就被送回洛城的外公外婆家里,在家没少受舅妈的白眼,班里有很多同学的父母是洛东大学教工,谭佑俊的身世也就不是秘密了,在班里谭佑俊基本是孤零零的,没少受同学的欺负。有一次张德民实在看不下去,站出来才给谭佑俊解了围。后来谭佑俊就一直跟着张德民了。谭佑俊因为在班里很孤独,只能用看书来打发时间,性格也变得有点懦弱了。

  “佑俊,我以前和你说过,你也可以和我一起去啊!”张德民站定,侧身看着谭佑俊,“你和你父母是两码子事……”
  “德民,我……”每次提到父母,谭佑俊的神情都很暗淡。
  浩劫开始时,谭佑俊父母就被冠以“特务”的帽子,洛东大学的小将们居然不辞辛劳,跑到谭佑俊父母下放的地方,把他父母押回来,谭佑俊虽然没有受到冲击,但却目睹了父母反剪双臂“坐飞机”的整个过程,这种场景谭佑俊还是在电影中见过……从此之后谭佑俊就变得郁郁寡欢了。
  “好了……”看着谭佑俊的神情,张德民也不好说什么,“那些书你看完了吗?”张德民语气缓和地说道。以前张德民每次借的书看完后都会给谭佑俊。
  “嗯。”谭佑俊说着从书包里拿出一本书来递给张德民。
  “佑俊,我觉得形势会变,多读点书对我们将来有好处的……”张德民望着天边落日的余晖说道。
  “是的,文艺复兴缔造了现代欧洲,说明只有知识才能推动社会,而不是………”
  “好了,回家去吧。”张德民打断了谭佑俊的话头,随后两人闲聊着班里的一些趣事朝前走去。
  第二天九点多,张德民来到区文化馆。文化馆距张德民家两站路,走路十来分钟。张德民到的时候,图书馆里已经有一些人了,来看书的也就固定那些人。张德民走到书架,抽出一本封面有些黑黄黑黄的书找了一个座位坐下……
  “喂,德民……”李胜伟拍了一下张德民的肩膀,“看啥书?”说着,李胜伟便拿过张德民手里的书。
  “论语?”李胜伟扫了一眼,把书还给张德民。
  “找个凉快地儿呆着!”张德民拿过书,冲李胜伟挥手道,“下午我家还有事,我得抓紧时间看。”
  “我告你啊,现在正在搞批林批孔,你可得当心!”李胜伟乜了一眼张德民,“当心连你一起给抄了!”
  李胜伟在第一排书架里抽出一本语录放在张德民面前,然后转身出了阅览室的门。
  中午的时候,张德民就着一杯水咽下带来的馒头,然后又坐在那里看起书来,下午大哥张林要带对象上门,特意嘱咐张德民早点回。快四点的时候,张德民才很不情愿的起身离开。
  周一放学时,李胜伟拉住张德民,塞给他一个用牛皮纸裹得很严实的包裹,张德民知道那是一摞书。以前李胜伟也这样时不时拿来几本书给张德民,当然李胜伟拿来的这些书在那个年代算是禁*类的,对此,张德民已经习惯了,也没有多问。
  回家后,见大姐和女儿响响也在。大姐张春萍现在怀了第三胎。响响是个女孩,快六岁了,是老大,下面还有一个弟弟,由爷爷奶奶带着。
  “舅舅!”还在老远,响响便扑了过来。
  “响响!”张德民非常喜欢大姐的女儿,他忙将手里的包裹扔到旁边的石桌上,,一把抱起响响,“来,亲舅舅一下。”响响撅起小嘴在张德民脸上碰了一下。
  “响响,你看舅舅脸上全是你的口水,呵呵。”大姐笑道,“好了,响响,跟妈妈走,别影响舅舅看书。”大姐瞄了一眼石桌上的那摞书。
  “姐夫没来?”张德民看了一眼说道。
  “他呀,不知道在厂里忙啥,整天早出晚归的。”大姐拉着响响说完便朝厨房走去。

  姐夫李俊现在在厂里担任车间副主任。
  “嗯,忙是好事啊,呵呵。”张德民笑着捡起石桌上的包裹。
  进屋后,张德民打开牛皮纸,“咦!”张德民差点叫出声来,《大学》!张德民忙不迭翻看着后面几本书,中庸、论语、孟子,居然还有一本诗经!
  张德民一把抓起《诗经》,这可是张德民做梦都想看的书,班里一个同学家里曾经有这本书,后来在四旧时抄出来给烧掉了。在区文化馆阅览室,张德民翻遍了所有书架也没见着这本书。为这事,张德民还一直苦恼,后悔当初没早点向同学借。
  张德民迫不及待地打开《诗经》,第一篇“蒹葭”就深深地吸引了他: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张德民仿佛看见在一处河岸边生长着颜色苍青的茂密芦苇,晶莹透亮的露水已凝结成白白的浓霜,茫茫秋水中泛起浸人的寒气……在这一苍凉幽缈的深秋里,有一位诗人时而静立,时而徘徊,时而翘首眺望,时而蹙眉沉思,他是在等待吗?又是在等谁?……等待他心中的那位“伊人”!
  自己的“伊人”又是什么呢?抑或是谁呢?张德民不无感慨,直到响响过来叫他吃晚饭。

  恋恋不舍地放下手里的“诗经”,扫了一眼其他几本书,“咦!”那本中庸很面熟!他拿起一看,里面还有折痕,再细看,那不是自己前两天折叠的吗?他这下明白了,李胜伟那小子偷拿了文化馆的书!
  偷!李胜伟居然把文化馆阅览室里的书给偷了!
  怪道那小子那天说陪自己去,原来如此!张德民心里一下有了些感动,这小子还挺仗义!知道自己喜欢这些书,便到阅览室拿了这些书,张德民不由心生感动……
  可仔细一想,张德民觉得有些不对,说是拿,其实就是“偷”。对于“偷”,张德民还是有些嗤之以鼻的,看着桌上的几本书,想到要还张德民还真是不舍。但无论咋样,张德民还是决定先看了再说。
  算算只有一个晚上,张德民大致翻了一下,内容虽然不多,但全是文言文,需要时间才能理解,张德民有些无奈。

  《诗经》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搜集了公元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古代诗歌305首,反映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那个年代,很少有人读过这本书,人们对这本书的了解大都源自于一些人说这本书充斥着男欢女爱的内容等等,所以也就“以讹传讹”了,只要一提起这本书,人们第一反应是男欢女爱、低级趣味……
  最初张德民想看这本书也是出于想看看到底是什么样的男欢女爱,张德民看了前面的一些篇章,心里有些感觉,其中很多诗篇不像传说中描写男欢女爱,而是讴歌爱情的美好,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丑恶事物的鞭策……
  当东方泛起一抹亮色的时候,张德民揉了揉眼睛,想着今天要把书还给李胜伟,心里有些不是滋味。
  张德民合上笔记,又拿起书翻了翻,不到一半,剩下的难道就不看了?这么一本好书,后面的不看,将来指不定会后悔。想到这里,张德民打定主意,自己再不能做后悔的事,今天一定得看完。可今天上课哪有时间看?张德民又犯了愁,咋整?装病!张德民脑里第一时间冒出这样的念头,以前张德民也这样干过……主意打定之后,张德民借口身体不舒服,让妹妹小芸去自己班里代为请假。
  父母上班时,听见张德民让妹妹小芸给请假,也没多问,只是叮嘱了几句。父母对张德民这个儿子很放心,他们清楚张德民做事有分寸,关键是读书根本就不需要大人操心。虽说前些年,读书无用的思潮甚或是交白卷成为社会的主流,但这两年随着工厂开工,有技术的人慢慢有些抬头。所以,大家也逐渐意识到要具备一技之长还得读书。张家几个孩子中,只有小四读书不要人督促,他们也只能寄希望这个儿子,指望着这个儿子将来能够混个技术员什么的。

  一整天的时间,张德民都猫在家里,中午才基本算是浏览完。第一遍是囫囵吞枣,下午,张德民又翻到有些篇章仔细品味……
  第二天下午放学,张德民叫住李胜伟。
  “胜伟,这些书……”张德民从书包里拿出那些书,“你放回去吧!”张德民看着李胜伟。
  “啥?”李胜伟有些不敢相信,以前借书给张德民,催了好几次,这小子才极不情愿地把书还了,这次咋啦?太阳打西边出来了?他盯着张德民。

  “虽然这些书是我喜欢的,但我可不敢将……嘿嘿,据为己有!”张德民一本正经道。
  “德民,你发烧还没好吧?”李胜伟说着将手掌贴在张德民的额上。
  “去你的,我昨天在家把那本《诗经》给看完了……”张德民拨弄开李胜伟的手。
  “敢情你是装病在家看书?”李胜伟乜了一眼,“我可告你啊,书,我是不会还的,爱要不要!”李胜伟乜了张德民一眼。

  “德民,我可听说,卫东中学的那些人准备去文化馆抄孔**的书,那本《诗经》就是上次那帮人抄文化馆时,有个人‘假公济私’偷偷藏了起来,我知道后,花了五斤全国粮票才换来的。”李胜伟说道。
  “你可想好了,这些书要是还了,被抄出来就是一把火!”李胜伟说完转身走了,剩下张德民愣在那里。。
  李胜伟的话,让张德民开始犹豫起来,李胜伟说的是事实。这些年,凡是抄家炒出来的书,特别是古代书籍,最后都是一把火给烧了,张德民就亲眼目睹过,一次一个学校的小将在语文老师家中抄出很多古代经典作品,根本就不顾老师的哀求,硬是一把火给毁了。
  民族的传承最终是文化的传承,历史上每一次文化的浩劫,实际就是一些人想掐断这个传承……

  算了,张德民想起那句话,读书人窃书不算偷……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进入了20世纪70年代中期。
  张家小四张德民升入中学好几年了,前几年二姐张莉香去了广阔天地。二姐是在和一帮同学去京城回来后,向学校递交的要去最艰苦地方的申请,由于张家的成份好,申请很快就得到学校革委会的批准。
  那是一个唯成份论的年代,家庭成份好的提出申请很快就能获得批准,理由很简单,赞许鼓励!家庭成份不好的如果提出申请,也会很快批准,理由也很简单,必须改造!当然很多这样成份的是不需要申请组织上必定会优先考虑。
  那天送二姐的时候,看着二姐兴奋的样子,张德民心里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小四,怎么成天躲在屋里……”大哥张林掀开门帘走了进来,“看什么书?”张林抓过张德民手里的书,“小四,你怎么看这个?”大哥脸色有些不对,“你就不怕……”张林想说什么,又突然住了口。
  “给我。”张德民一把抢了过来,“这是我同学的,明天还得还。”说完,便躺在床上看了起来。
  “小四,你知道那个交白卷的人吗?”张林躺在床的另一头,“我真佩服那个人,要让我交白卷,我还真没那个胆儿……”张林看着天花板,“知识越多越反动……”
  “就像你,看这么多的书,有啥意思?是能长劲儿还是能当饭吃?”张林撑起身子看着张德民,“我告你啊,我可是厂里连着几年的先进,那可都是拼出来的。”张林在大姐张春萍和李俊结婚后,调到了洛城市二轻局下面的一个厂里,去年和厂里一个女工好上了,打算今年底结婚。
  “我看没知识的人最反动!”张德民乜了一眼张林,“历史上那些造反的都是没知识没文化的人,要不就是被有知识的人利用……”张德民乜了一眼张林。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9 yiduik.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