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世的咒语

作者: 晓雪孤影

  ——人类自诞生之日起,便无时无刻不生活在恐惧之中。他们恐惧于人类自身是否会走向灭亡,恐惧于人类所依存的世界是否会出现毁灭。
  “末世的咒语”犹如一柄高悬于人类头颈之上的利剑,人类惊恐于它何时会斩落下来……
  序章
  (序章 1)
  当公元纪年来到新世纪时,人们并没有因为诺查丹玛斯所谓“世界末日”的预言破灭而表现出任何地欢欣鼓舞。大家似乎突然间都忘记了在二十世纪最后一年里一度所产生过的恐慌与焦躁。

  不,不是忘记了,而是当那个预言破灭后,人们才幡然意识到,原来所谓的“末日预言”只不过是一个玩笑,是迎合“末世商业”炒作的一个卖点,是平静生活的水面上点缀起的一个小小波纹。现在这个波纹似乎已经平复了,一切又恢复到了从前,每个人都将继续生活在他们自己原先的轨迹上。
  然而,人们这样平和淡然的意识是短暂的,恐慌与焦躁依然潜伏在人们的内心深处,只要出现一个契合的时机,它随时都会被再度激发出来。或许,那些曾经在上个世纪里信誓旦旦,多方论证过“诺氏预言何等精确”的“学者”们又开始和出版商、影视公司谋划起了下一个“世界末日”……
  进入了新世纪后,人们本质上什么都没有改变!不仅仅是对于“末日”的认识没有改变,还有那些已经深深植根在人类这种生物基因里的,对于生存本能地挣扎或对物欲贪婪地追逐的本性也都没有改变。
  人类正在逐步占据着这个星球的各个角落,到处都可以看见那些忙于挣扎和追逐的人群。森林被砍伐,湖泊被填平,资源无节制的浪用,只要人类需要,他们就可以为所欲为。
  随着人类的欲望不断膨胀,他们何止满足于仅仅主宰一个地球呢?
  他们早已忘记了人类文明早期时,那些先贤智者所参悟到:“万事万物,有始必有终,有盛必有衰”的真理。
  医院的产房里,新生婴儿的啼哭所伴随着的喜悦同殡仪馆的大厅内,和亲人做最后道别的悲哀相互交织着纠缠在一起。可是又有多少人能从一个生命的开始与另一个生命的结束现象中体察到世间万物的原本规律?

  日期:2014-04-09 08:46:33
  (序章 2)
  不知不觉间,人们已经在新的世纪里平淡地渡过了三个月。
  春天来了!

  按照喜欢喜庆的中国人的传统,他们渴望着能在这样一个万物萌动的春天里产生出一点新的气象,一点不同以往的具有象征意义的新气象!因为这个春天非同一般,它是一个千年起始的春天。——即使“千禧”之说来源于基督教,但是经过西方文化多年的熏染后,中国人已经习惯于在自己的生活形态中注入更多的西方文化元素。——哪怕是老天仅仅随人所愿的赐给大地一个好天气,一个足以让人感受到喜庆的晴朗天气呢?

  然而令人遗憾,至少在江潭市步入新千年的这个春天里,至今还没有如人们所愿的展现出春天应有的明媚和生机。一连数天,天空中布满了雾霾,使人们难以一见本该传播着春天温暖信息的红日。虽然江潭市一直都没有雨雪,但是气温在这样的雾霾中依旧延续着冬天一般的阴冷。
  江潭市老城区的东南方,有一片早已被市政府列入拆迁改造规划,却因为资金尚没到位而使改造迟迟没有实施的老旧民宅。在这片被认为是最具有江潭市传统文化特征的区域内,竖立着一栋独门独院的二层小楼。这栋青砖青瓦颇有传统趣味的小楼和他周围的其它建筑一样,都因为失之维护而使外墙显得有些斑驳,即便是浓浓的雾霾也无法掩盖住它的破败。
  外观如此,小楼里的陈设也是极其简朴,不知是何时涂抹的白色石灰早就因为年代太过久远而散发着暗暗的黄色。除了几件家居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简单家具、电器外,小楼内最让人惊叹的便是随处可见的书籍、刊物和报纸,它们整齐地占据了房内橱、柜、桌、椅的大部分领地,甚至于墙角也堆放着可观的书报。
  在人们只知道追逐金钱,“知识便是力量”早已变成了一句空洞口号的当下,还有谁会如此不顾一切的收藏书籍报刊呢?
  这里居住的正是早以退休的江潭大学著名教授——宋长宏。
  (待续)
  日期:2014-04-10 08:16:55
  (序章3)
  宋长宏躺在卧室的床上,他开始感觉到药力正在自己的身体里发挥起了效果,刚才那股撕心裂肺的疼痛已经得到了极大的缓解。
  他知道,这仅仅是因为药物的麻痹作用而让自己的感觉系统变得迟钝、麻木了,并不是那股疼痛真得已经在自己的体内消失。疼痛,以及引发疼痛而将要夺走自己生命的疾病依然存在。
  站在一旁的程逸蒙将毛巾从热水中拎起,拧干后为宋长宏擦拭着脸上的汗水。
  宋长宏伸出手制止了程逸蒙。
  程逸蒙关切地问道:“老师,现在感觉好点了吗?”

  宋长宏没有回答,他只是把眼睛闭上,重重地喘着气。
  “老师,我们还是去医院吧!”程逸蒙再次提出已经重复多次的建议。
  宋长宏摇了摇头表示着拒绝。
  程逸蒙一时间有点手足无措地看着宋长宏。他不明白,这位在国内学术界享有盛誉的老人为什么会为自己在这世界上的最后时刻做出这样的选择?他为什么不想让学校领导或是系领导前来探望一下自己?他为什么那么固执地拒绝前往医院?

  程逸蒙深信,虽然宋长宏已经从江潭大学历史系退休了多年,但是以他的声望,只要他向外透露一下自己的病情,想必不仅仅是系领导、学校领导,就是省市领导,或者是教育部领导都会给予他即时地关注。他完全可以因此住进省第一医院的特殊病房,而且只要他愿意,也完全可以住进北京的医院,并得到顶级专家的医治和最为精心的护理,虽然这些都不一定能将他从死亡的边缘拉回来,但是至少可以减轻他此刻的痛苦。

  这位孤寡一生的老人,为什么就非要以这样一种孤苦的方式来和这个世界告别呢?
  宋长宏喘了一会气后,他自我感觉有了一些说话的气力,便招手示意,让程逸蒙靠近一些。
  (待续)
  日期:2014-04-14 07:52:54
  (序章4)

  程逸蒙依从地坐在床边,身体向宋长宏俯了过去。
  “逸蒙,还记得你刚入大学时,那个整天都不说话的老校工——老曾头吗?”
  程逸蒙一愣,他以为,在这个时候,宋长宏所要给自己交待的必是最为要紧的后事,比如尚未完成的课题。没想到这位自从自己在中学时起就引领着自己,一手将自己培养起来的恩师会突然提起已经死去多年的一位老校工。
  见程逸蒙疑惑地看着自己,宋长宏似乎看穿了程逸蒙的内心活动,他叹了口气,说道:“唉!我记得是你刚入校的第二年,他就死了,很多年了!想想,学校有那么多校工,他只不过是后勤部打扫食堂的一位杂工,你一定不可能对他还有什么印象了吧!但是……”

  “不,老师!我记得老曾头,记得这位来自新疆的维族人,记得他从来都不说话,大家背后都叫他‘曾哑巴’。”
  在程逸蒙的记忆中,所以会对这位校工留下过些许的印象,也仅仅是因为宋长宏和他有些来往,因为是孤老,所以他的后事全都依赖着宋长宏帮助料理。而且在他死后,宋长宏和自己闲聊时偶尔还会提及到这位校工。每当这个时候,程逸蒙都很难明白,以宋长宏这样一个在学校出了名的古怪个性,何以就会独独对这个死去多年的校工不能忘怀?唯一的解释,只能是这两个人都是一生没有姻娶,不知道算不算得上是一种惺惺相惜呢?

  “他是哑巴?”宋长宏摇了摇头说道:“这是他自保的一种方法。以他这种来历不明的人,如果没有一套自我保护的手段,如何能够置身历次运动之外?其实他从来就不是哑巴!不过,学校里知道他不是哑巴,并且听见过他说话的人不会超过三个,我是其中一个,而且也是唯一死在他后面的人。”
  也许是有些激动,宋长宏的面颊上出现了两块红晕,喘息更为急促了一些。

  程逸蒙赶快起身,准备为宋长宏倒一杯水。宋长宏却一把拉住他说道:“你不要走,等我把话说完。”
  日期:2014-04-15 06:46:03
  (序章5)
  程逸蒙只得重新坐下。
  宋长宏一只手拉着程逸蒙,一只手捂着肚子,他感觉到刚刚缓解的疼痛已经再度苏醒,药物的功力实在是太短暂了。不过,微微开始的疼痛他还能忍受。
  宋长宏的声音比刚才小了一些:“我现在告诉你吧,学校里的人一直把他当成维族人,其实老曾头根本不是什么维族人,他也不是从新疆来的,他来自墨西哥。”

  “他是墨西哥人?”程逸蒙吃惊地问道。
  “不是,他只是从墨西哥而来,但他也不是墨西哥人,准确的说,他是苏格兰人。”
  “苏格兰人?”
  “是的,他是在内战刚刚开始的一九四七年来到我们江潭市的,在来到江潭前,他已经在中国国内游走了许多的地方。”
  “他为什么要来中国,为什么要装哑巴?”程逸蒙有些迫不及待。
  “逸蒙,我说一个名字,想必你一定知道吧?”宋长宏努力把头向上抬了抬说道:“维斯利博士。”
  “维斯利?”程逸蒙想了好一会,终于有了些模糊的印象:“就是最早提出中美洲文化与东亚文化之间存在联系的那位学者?他后来不是因为精神分裂而自杀了吗?”
  程逸蒙努力挖掘着脑海中那些模糊的印象,慢慢地,那些模糊的印象变得清楚了,他终于调出了有关维斯利的全部记忆,这些记忆有的来自于书籍,有的来自于平日里和宋长宏的交流。
  (待续)
  日期:2014-04-16 05:53:59
  (序章6)
  程逸蒙记得,早在二十世纪的三十年代末期,英国有一位名叫维斯利的年青学者,撰文提出了关于东亚文化与中美洲文化诸多相似点的学术课题,并就这一课题,他认为,以中国为代表的东亚文化与以玛雅为代表的中美洲文化之间似乎存在着某种联系。
  他提出这一观点的时间正逢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亚、非激战正酣,人们的注意力全都放在了这场决定人类未来的战争上,谁会关心他提出的有关文化的观点呢?所以,他的观点只在极小的范围内产生了并不轰动的影响,但是,即使非常微小的影响,还是遭到了来自于西方传统学术界的嘲笑。其后,维斯利博士便消失了。只是后来,在六十至七十年代,人们关于这两种文化之间了联系展开了世界范围内的热烈讨论,人们终于又想起了维斯利博士这个人,以及他早先提出的一些学术观点。

  这里要特别强调一点,这次世界范围内的讨论,并不包含中国大陆学者的参与,因为,众所周知,那时的中国大陆正在进行一场“史无前例的运动”。他们几乎与世界学术界毫无交流。
  西方的学者在重新回忆起了这位维斯利博士和他早先提出的观点时,由于无法查寻到他的行踪,对他的介绍都习惯性的以当时流传于欧洲的说法:维斯利博士因无法忍受精神分裂症的折磨而死于自杀。
  关于中美洲文明与华夏文明之间的联系,现在可能已经不算是什么新鲜学术命题了,然而,早在三十年代就能够提出来,不难想象当时维斯利博士观点的前沿和大胆。所以,虽然涉及到介绍维斯利的书籍十分稀少,但是,他还是给程逸蒙留下了一些印象。

  “不,他当时根本没有自杀,”宋长宏又将头躺回到床头板上,这样使他可以节省一些气力说话:“当外界盛传他已经死了的时候,他还没有离开拉美,他还在为自己当时提出来的学术假设寻找着证据。”
  “他和曾哑巴,不,是和老曾头有什么关系?”
  “他们就是一个人,老曾头就是维斯利博士,维斯利博士就是老曾头。”
  “我不明白!”程逸蒙摇着头说道:“这听起来像是一个故事。”
  (待续)
  日期:2014-04-18 08:00:54
  (序章7)

  “是的,这确实像一个故事。”
  宋长宏重重地喘着粗气,好一会,他才积蓄起力量,试图将自已靠在身后的枕头拿开,可是,因为他所积蓄起的力量依然贫乏,他怎么也无法从身下抽出那个被自己压住了的枕头。
  程逸蒙不明白宋长宏想干什么,他急忙按住宋长宏问道:“老师,是想平躺下来吗?”
  “不,”疼痛正在加剧,宋长宏的额头已经出现了点点的汗珠,他着急的对程逸蒙说道“枕头,枕头!我本想一个人完成这项工作的,但是,我的身体一直不争气,我现在把它交给你……”
  宋长宏地喘气越来越急促。
  程逸蒙慌张地说道:“老师,您等一下,我这给您拿药去,你先吃药。然后我们俩去医院,不能再拖延了。”
  宋长宏撤出摸索枕头的手,一把将程逸蒙紧紧抓住:“不,再不交待给你,就来不及了。你,一定,要想办法寻求资金,然后去一趟拉美,维斯利博士,博士,枕头……”
  宋长宏的眼睛死死地盯着程逸蒙,他的声音越来越小,喘息越来越急促,好象怎么用力,也吸不起去空气一样。
  程逸蒙看着宋长宏的眼睛瞪地老大,他从来没有看过这样满是期待,而即将垂死的眼孔。
  程逸蒙感觉到,宋长宏紧紧握住自己手腕的那只手突然变得好冷,他惊恐地喊道:“老师,你放开我,我这就给医院打电话,我们需要救护车。”
  可是,宋长宏却怎么也不放开程逸蒙的手,喉咙里只是咕嘟着:“枕头……维斯利……老曾头……”
  (待续)
  日期:2014-04-21 08:02:44
  第一章 孤岛上的审讯(1)

  一轮圆月高挂在南太平洋风平浪静的海面上,海水波光粼粼。
  在这个幽静的深夜,孤立于无边无际汪洋中的格林亚岛上的美军基地内却是戒备森严。住守在这个小岛上的美军官兵们正全副武装的保持着高度警惕,以一惯饱满的精神,一丝不苟地执行着太平洋战区司令部突然下达的战备警戒任务。
  瞭望楼上的数盏探照灯不厌其烦地将它那粗大,明亮的灯光,反反复复,一次又一次投向海洋的深处。
  然而,参加警戒的基地官兵们却怎么也想不明白,为什么太平洋战区司令部会在这样一个看似非常平常的夜晚,突然下达表示即将进入临战状态的一级战备的指令?他们纷纷在心中暗自胡乱猜测着各种各样可能引发战备的原因。但是,无论他们怎么开动自己聪明的头脑,无论怎么调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也无法猜测出这次战备的真正原由。因为他们实在是找不到今天的这个夜晚不同与往日的任何迹象。

  不要说格林亚岛基地上的普通官兵们不可能知道这次战备警戒的真正目的,就是身为这支驻军的最高长官——乔治上校也一样不知道战备的原由。而且在他接受“战备”指令时,太平洋战区司令部鉴于行动的特殊,甚至直接命令他和他的部下在此次战备期间均不得接近他的指挥楼。
  这条命令让乔治上校多少有点气恼。但是,身为美利坚合众国的一名军官,乔治上校知道,无论是理解或是不理解,他都必须应该无条件的服从于战区司令部所下达的任何指令。
  (待续)
  日期:2014-04-22 08:18:20
  第一章 孤岛上的审讯(2)
  一切都在依照战备计划进行。
  在基地进入战备后不久,一架“MV22鱼鹰”军用武装运输机划破了夜空,飞临基地。机门开启,从机舱中走出了一群人,这群人全部都身穿着黑色的衣裤,他们在如此黑夜中突然空降在格林亚岛的美军基地内,便有如一个个黑色的幽灵一般。
  这群人一下飞机,立即呈扇形散开,似乎在保护着他们中间的一只足可以放入一个人的若大的铁箱。
  一位年龄约四十岁上下,戴着一副近视眼镜的男人,从人群中走了出来,他来到乔治上校的面前,眼睛扫向乔治上校的肩章,问道:“是乔治上校”
  “是!”乔治上校以军人惯有的简洁答道。
  “我的科恩。”
  科恩在确认了乔治上校的身份后,仅仅报上了自己的名字。
  两人谁也没有表达握手的愿望。
  乔治上校等待着科恩能有进一步的自我介绍。但是,显然科恩无意再向乔治上校作出更多的解释,他直接向乔治上校出示了一份文件。

  乔治上校接过文件,他首先看向文件落款,以确实文件的来源。当那个蓝色的印章跃入眼帘时,乔治上校暗暗地吃了一惊:原来这份文件竟然发自于五角大楼。
  乔治上校仔细鉴别,确认文件无误。他抬头看着站在自己面前的这个人,猜测着对方的身份。
  面对乔治上校饱含询问的目光,科恩面无表情。
  片刻之后,乔治上校递还了文件,他侧身让道,以表示他对文件中的指令绝对服从。
  (待续)
  日期:2014-04-24 06:11:55
  第一章 孤岛上的审讯(3)

  科恩收起文件,他微微向乔治上校点了一下头,并不言语,然后率领着那群黑衣人从乔治上校的身边走过。
  乔治上校看着这一行人匆匆走向了平日里只能由自己发号施令的基地指挥楼。
  很快,指挥楼内楼外就换成了那些刚刚飞临海岛,身穿黑衣的神秘人员担任守卫。而乔治上校虽然好奇于他们的来历,但是他明白这些显然并不属于自己所应该探究的内容。他也只能和基地内的其他官兵一样,担负起警戒全岛的任务。
  进入战备状态已经过去了一个多小时,乔治上校远远地望向指挥楼,他非常想知道,这些突然而来,并被五角大楼授予特权的这群不速之客现在正在他的指挥楼里做着什么?
  是的,他们竟然在做什么呢?

  代表着格林亚岛美军基地最高核心权力的这幢仅有二层楼的建筑内,有着一间并不被外人所知的地下密室。此刻,这间极其隐秘的地下密室中正在进行着一场审讯。而乔治上校和他属下的官兵们,就算想破脑袋,也一定很难猜测得到,他们如此戒备森严,其目的却仅仅只是为了这场审讯。
  究竟是什么样非同寻常地审讯非得空降至南太平洋的这个小岛上来进行?又是什么样的审讯竟然会使格林亚岛美军基地如临大敌一般地进入到一级战备的状态?
  (待续)
  日期:2014-04-25 05:57:46
  第一章 孤岛上的审讯(4)

  这间虽然深入地下,但依然保持良好的通风状态,绝对不会让人有丝毫气闷感觉的密室这时俨然已然变成了一处审讯室。
  坐在审讯桌后面的就是科恩和他的搭档——戴维斯。
  这两个人如果单从外貌上判断,都是那种极其平凡,毫不起眼的模样,让人怎么也看不出他们是可以肩负重任的人物。特别是科恩,中等身材,带着一副近视眼镜,看上去更像是一位大学里的图书管理员。而戴维斯过于白净的肤色,好像是来自于一家公司的,平时懒于室外运动的普通白领。
  然而,出乎意料,正是看上去并没有任何特别之处这两个人,却是美国中央情报局中被公认的顶级审讯专家,也只有当这二人坐在审讯桌前,展示出他们非同寻常的审讯技巧,以及毫无怜悯的冷酷时,人们才能感受到他们与众不同的才能和气质。
  这里,有必要指出一点,科恩和戴维斯此次所以最终被确定受命负责这场审讯,也是经过了中情局高层的反复推敲,并得到国安会的认可。
  审讯台的另一边,坐在科恩和戴维斯对面的受审囚犯,是一位有着古铜色皮肤的瘦小男人,他尖尖窄窄的脸上,长着一副与之并不相匹配的宽大鼻子,脸上多折的皱纹显露出这个人已是上了一定的年纪。
  即使面对这样一个上了一定年纪,而且并不强壮的囚犯,科恩和戴维斯还是表现出了极度的谨慎,他们不仅将这名囚犯双手反铐在身后,而且还用铁链一道道地将他牢牢地固定在金属座椅上。
  (待续)
  日期:2014-04-28 06:05:51
  第一章 孤岛上的审讯(5)
  此时,这名囚犯全身潮湿,显然刚刚受过“水刑”。微微弯曲的头发湿露露地紧紧帖在他的脸上。
  他双眼紧闭,乌紫的嘴唇哆嗦着,浑身不时地抽搐。
  两位经验丰富的中情局特工已经使用了许多手段,他们甚而担心对方能不能经受住更为严酷的肉体惩罚。好在,此一刻,凭借他们以往的丰富经验足可以认为,对面的囚犯距离开口说话的时间应该不会太遥远了。
  相比较于瘦高的戴维斯而言,身材稍显魁梧的科恩用一只手托着下巴冷冷地问道:“怎么样?可以说了吗?我一直反对暴力,依然希望我们之间能用一种和平的方式进行合作。”

  听到他的问话,囚犯猛地睁开眼睛,用闪电般,满是仇狠的目光扫向坐在审讯台后面的科恩。
  面对这样的目光,科恩的双眼没有丝毫地退让,他整个面部依然冷若冰霜,和囚犯相对视的双目中投射出即使是那副近视眼镜也无法阻挡的犀利光芒。
  双方僵持片刻后,囚犯退缩一般地闭上了眼睛,但是,这时他蠕动嘴唇,终于开始说话了:“和平?你们也会强调和平?”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9 yiduik.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