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读
|
杂谈
|
舞文
|
鬼话
|
情感
|
同行
|
奇幻
|
商道
|
军事
|
历史
|
全集
|
全部
|
排行榜
|
精品推荐
权力之巅的生死较量
作者:
锦城金牛
第一卷 尘封的大秦王朝 第一章传奇人生(一)
我们的故事,从那个昏庸的秦二世讲起吧。
公元前二百零七年八月的一天,东方欲晓。
咸阳郊外,望夷宫中,屠刀步步逼近。繁华往事,飞速掠过大难临头的故事主人公的脑际……
我,姓嬴,名胡亥,生于公元前二百三十年,秦都雍城(陕西省凤翔县南)人。
我的父亲,正是享誉千年驰名世界的嬴政先生。
也许,有人不清楚嬴政何许人也,但“千古一帝”秦始皇的名头,总应该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吧。
什么,还是有人不明白我父亲有多么伟大。也罢,趁此机会,我来为普及历史文化常识做出微不足道的贡献。
秦始皇,大名嬴政,曾用名赵政。为何以赵为姓呢,此事得从我爷爷那辈讲起。
我爷爷最初名叫异人,其母姓夏,其父是秦国太子,也就是未来的王位继承人。
虽说贵为太子之子,可一来其母本非太子最爱,二来他老人家在二十几个兄弟中排行既不靠前也不靠后,所以爷爷在太子家中,算是沧海一粟有他不多无他不少。
正因如此,后来考虑到国家远交近攻战略需要,太子为了讨好其父巩固政治地位,主动将我爷爷安排到赵国出差。
且慢,先来回顾一下“远交近攻”战略的新鲜出炉。
远交近攻战略的设计师,名叫范睢,魏国(非常遗憾,范睢故里何在,并无明确具体的记载)人。
他的特长是能言善辩,不足是囊中羞涩。
囊中羞涩的范睢,被迫委曲求全,投奔到本国中大夫(丞相属吏)须贾的府上打工,具体工作是当枪手,兼职清谈。
有一次,他陪同须贾到齐国出差。
期间,齐王因为佩服范睢那超强的口头表达能力,私下邀请范睢跳槽到齐国。
范睢以没有君王会尊重那些背叛国家的小人为由,断然拒绝对方的盛情邀请。
范睢对国家的忠诚,令未能挖成魏国墙角的齐王感佩不已。
为了充分表达敬重之情,他悄悄赠予范睢贵重礼物。范睢思考再三,将收礼情况如实汇报给垂直领导。
须贾当面没有说不,心里却相当不爽:“老夫贵为魏王特使,未能收到齐王礼物,手下人竟然私下得到馈赠!”
自感被人轻视而颜面扫地的须贾,判断范睢一定有不可告人的背叛国家行为。
回国以后,他将臆断的情况如实上报给丞相魏齐。
我们这个时代,人权观念与思想教育全是空白,暴力拷打与酷刑侍候才是王道。
故,范睢遭到酷刑拷问。
他的肋骨断了,牙齿掉了,气若游丝,命悬一线。
奄奄一息的他,最后被扔在茅房品赏人尿的滋味。
危急关头,范睢急中生智,以假装死亡、行贿看守而逃过此劫。
虎口脱险以后,他认为只有比魏国强大并且与魏国敌对的秦国,才足以代他报仇雪恨。
于是,范睢改名换姓为张禄,愤然投奔秦国,向秦昭王建议,对战国诸雄实行远的拉拢近的攻击这一军事外交战略。
张禄坚称:“远交而近攻,可以在群雄不经意之间,像蚕吃桑叶那样一点点蚕食周边,由近及远,逐步夺取全国土地。”
秦昭王当即认识到张禄战略的重大军事价值:远交可以避免树敌过多,近攻利于稳步实现一一攻破附近国家的意图。
他深信:天下再辽阔,也是经不住我大秦蚕食鲸吞的!
昭王欣然将远交近攻策略付诸行动,拆散了六国联盟。
期间,张禄逐步得到重用,官至丞相,获封应侯,并借须贾到秦国出差的机会,让“范睢”之名重见天日,永垂不朽。
昭王高度同情范睢的那段悲惨遭遇,不仅没有追究对方隐瞒真实身份的欺君之罪,还决心凭借大秦的超强实力,让魏国那个偏听偏信有眼无珠残害忠良的家伙,付出生命的代价。
为此,他责令魏王交出魏齐!
魏齐心胆俱裂,赶紧亡命天涯。
最终,昭王并未让范睢失望,替对方圆满了断大海一样深的私人恩仇,宰掉了东躲西藏的魏齐的狗头。
狗贼,想脚底抹油——溜之大吉,门都没有!
需要说明的是,范睢提出的远交近攻军事外交战略,其实是对“连横”策略的深化与发展。
连横策略的策划人,名叫张仪。
张仪,魏国安邑(山西省万荣县)人。
青少年时期,他在私立鬼谷学校选修的专业是外交艺术。
当时的学生,学成之后国家是不管你有无饭碗的。毕业分配工作的好事,需要耐心等到我父皇统一全国建立大秦王朝之后。
不过,话又说回来,不管工作也有不管工作的好处,那就是减少了入学竞争,穷二代求学的机会更多。
自然,毕业之后,自谋生路那是必须的。
如果说求学是一门技术活,那么找工作也是必须的生存艺术。否则,哪怕你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也找不到用武之地。
如今,张仪外交大学毕业,开始锲而不舍周游列国,满心希望能够凭借自己的本事,开拓一方属于自己的天地。
他辗转来到楚国,应邀出席楚国丞相举办的宴会。
很不巧,酒宴现场丢失银质器皿一件。
不乐意被能言的张仪抢走饭碗的丞相属吏,毫不迟疑就将怀疑的毒箭对准衣着寒酸的张仪。
强龙压不过地头蛇。外来的张仪,饱餐皮鞭一顿,然后被驱逐出境,灰头土脸地回到老家。
妻子心疼地认为:“那都是读书惹的祸。你如果埋头实业不读什么破书,何至于遭受如此羞辱!”
出乎意料的是,张仪并未因此垂头丧气。
他竟然反问妻子:“你看我舌头还在否?”
妻子以为丈夫气疯了,安慰他:“别急,你舌头好好的。”
谁知张仪却自信地朗声宣布:“有此足矣!”
他的意思是,挨揍没啥大不了的,只要舌头兄健在,我深信不疑的是,凭着我胸中本事,足以纵横捭阖于国际舞台。
手持一元钱,敢盖一片楼。那,正是张仪先生贵为外交大师的拿手本事!
胆量很重要,找准用武之地同样重要。
张仪痛定思痛,发誓无论如何也要找到一方能够发挥本人才干的大舞台。
他全面分析天下大势,与范睢英雄所见略同,也认定我秦国才配供他施展拳脚。
因此,他来到希望之地咸阳,向秦惠王提出连横策略。
所谓连横,就是对那些联合抗秦的东方列强,联合个别国家攻击其他国家,从而实现各个击破,即“事一强攻众弱”。
具体的操作流程是:秦王一手拿萝卜一手拿大棒,首先和参与合纵的部分国家分别建立友好关系,然后联手友好国家攻击敌对国家,瓦解六国联合。
惠王正被函谷关外六雄联手堵得心慌,听完张仪的高明外交谋略,立刻瞅见六国合纵土崩瓦解的曙光。
最终,张仪被慧眼识珠的惠王提拔为丞相,亲自负责连横策略的执行,帮助秦国打破六国的联手围堵。
显而易见,张仪提出的连横策略,针对的是当时已经纵横国际舞台多年的六国合纵政策。
六国合纵政策的发明人,是苏秦。
苏秦,东周洛阳(河南洛阳)人,张仪的同窗好友。
毕业以后,他信心百倍迈出学校大门,周游列国,准备发挥专业特长。
然而,数年奔波,无人信任唾沫横飞的他。
当初的希望,眼看要化为一堆虚无的泡影。
盘缠用尽的苏秦,不得不衣衫褴褛,像灰头土脸的乞丐一样回到故乡,接受全家老小的强烈批判。
家人嘲笑他:“邻居们无不埋头手工生产或者经商营利,从而安居乐业自食其力。再瞧瞧你,偏要逆天行事,不事生产不做买卖,一心只想凭借三寸不烂之舌混饭,结果如何呀!”
面对家人的无情指责,苏秦无地自容,开始闭门思过。
他思考得出的结论是——书读得再多也不能换来大点击此处继续阅读》》》
日期:2013-07-21 10:57:48
第二章
商鞅,本名公孙鞅,卫国(河南省安阳市)人,法家代表作之一《商君书》的版权所有人。
当时,秦孝公不甘被东方列强轻视,决心强大秦国。
人才是兴国之本。秦孝公面向列国招聘脑力劳动者。
他给出的人才标准是唯一的,即拥有富国强兵之术。
在魏国丞相府打工数载却未被重用的公孙鞅,认为既然魏国无人欣赏自己,那就跳槽到秦国碰碰运气。
于是,他前来雍都,随机应变游说秦孝公,主张全面彻底的社会改革。
秦孝公赞成改革内政以强大秦国,却担心被官员的口水淹没。
为了打消最高领导的疑虑,赢得对方的欣赏与重用,公孙鞅旗帜鲜明地亮出了若干改革理论。
比如,讨论治国之道,不宜随波逐流;成就丰功伟绩,必须独断专行。
又如,如果能够强大国家,就不要留恋过去;如果有利于人民,就不要循规蹈矩。
再如,敢于革新,无可非议;固步自封,不足为训!
结果,公孙鞅迅速得到秦孝公的高度信任与坚决支持,相继领导进行了二次变法运动,史称“商鞅变法”。
公孙鞅改革,涉及到秦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迁都咸阳,户口和分户制度,一人犯法全家连坐,土地私有,重农抑商,奖励军功,划分郡县,统一计量单位,二十级爵,等等。
这里,主要回顾影响深远的三大政策。
一是土地私有制度化。
土地到户,奖励农耕,满足了人们的自利之心,激发了大小地主以及普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努力增加粮食收入。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兼并战争,急需充足的粮食来源做为支撑。
因此,公孙鞅的土地改革,算是牢牢抓住了当时社会发展的根本需要。
二是奖励军功常态化。
战场之上,刀箭无眼,只认实力,不分贵贱。可见,以亲疏做为晋级依据的落后性。
据此,公孙鞅定级不论亲疏,只管军功,根据军功授予爵位,改变了原有的以血缘关系做为晋级依据的贵族世袭制度。
军功有大小,级别有高低,爵分二十级。不同军功,对应不同爵位;不同爵位,对应不同待遇。
那,有利于激励官兵加强训练,提高素质,奋勇杀敌,争立军功,让秦军的士气与战斗力均发生了质的飞跃。
三是以郡县制取代分封制。
分级管理,下级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便于集中力量办大事,利于迅速进行应急处理和国防动员。
中央集权,大大提高了国家征兵征粮以及补充兵员与粮食的效率,从而利于迅速提升国家的战争能力,或者恢复国家的再战能力。
以上,是公孙鞅改革产生的三大制度。
制度不是用来欣赏的,制度也不会自动落实。为了推动改革措施的坚决执行,公孙鞅殚精竭虑,信赏必罚。
信赏——兑现重奖承诺,劝民竭尽所能。
改革措施出炉以后面世之前,公孙鞅担心官员和百姓不相信国家改革的情真意切,决定以行动而不是棍棒和皮鞭说服民众,支持改革,遵守新规。
他特意在雍都南门外竖立木材一段,当场宣称:“谁能将此木搬到北门,可以得到十两黄金做为报酬。”
观者如堵,却无人相信公孙鞅会兑现承诺。
公孙鞅见状,认为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立刻将报酬提高到五十两黄金。
围观群众的口水,顿时像锅里的滚水一样沸腾起来:“黄金五十两,我讨十个老婆都用不完!”
一名苦力当即越众而出,表示愿意抬走此木,希望当官的说话不要水分太多。
公孙鞅朗声回复对方:“欢迎在场的人们做见证!只要你能将此木搬到北门,我公孙鞅说一不二,定会悉数兑现承诺!”
闻言,这名苦力冲着五十两黄金,跟在公孙鞅后面,扛着三丈之木来到北门。
公孙鞅立即兑现承诺,宣布:“国家将要全面施行新的政策和法令,由我负责落实。希望全体国民坚决遵照执行,不要当作儿戏!”
通过此举,公孙鞅意在告诉民众:遵我令者,虽平民也会得到奖励,所以务必各尽所能,行我之令。
是为信赏尽能。
必罚——打击违法权贵,树立执政权威。
公孙鞅将新政公诸四方,贵族纷纷呐喊新政束缚手脚,损害国民利益,害人不浅,祸害四方。
一年以后,太子嬴驷带头犯法,贵族无不翘首以待:“狗仗人势的公孙鞅,看你敢将太子怎么样!如果你不敢动他,就别怪我们把你的新政当成屁放!”
太子是国家的未来与希望,公孙鞅可不敢惩罚太子,毁灭国家的希望。
这一回,他算是遇上了真正的麻烦。
让贵族们扫兴的是,公孙鞅很快想出了应对之策,那就是让太子的老师依法承担责任。
因为,教不严,师之过。
太子之师,理应承担教训不严之责!
由于富国强兵心切的秦孝公坚决支持商鞅依法行事,故贵族出身的太子之师嬴虔、公孙贾,全部遭到法律制裁。
消息传遍四方,官民深受震动:“贵族受罚,看来公孙鞅真的吃了秤砣铁了心,决意严厉推行新政!”
于是,天下官员这才开始锐意改革,落实新政策。
遗憾的是,公孙鞅不打老虎只拍苍蝇的举动,为其后来身败名裂留下了后患。
老师受罚,嬴驷自感面上无光,只能暗中磨牙;遭到新法制裁的贵族老师,也对公孙鞅恨入骨髓。
总之,这帮人全都面服心不服,静候雪恨机会光临。
后来,嬴虔再次违法,被公孙鞅公开处以割鼻之刑。
公孙鞅此举,意在警告官员和民众:违我令者,虽贵族也敢惩罚,拜托你们,不要心存侥幸低估新政权威,务必令行禁止。
是谓必罚明威。
正因为公孙鞅高调推动改革进程,秦国实现爬坡奋进,为未来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做好了充分的制度准备。
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有意做出样子的公孙鞅,不仅勇于改革内政,也希望自己能够带头勇立军功赢得奖励。
立什么军功呢?
当时,东邻魏国的将军庞涓,在与齐国军师孙膑的交手中阵亡,魏国大军被杀得丢盔弃甲血流成河。
曾经盛极一时的魏国,迅速走向衰落。
左顾右盼渴望立功的公孙鞅,决定对准落井的魏国,亲自抛下一块有份量的石头。
砖头太小,嘿嘿,拿它都嫌浪费时间。怎么也得抬几块石头丢下去,即使砸不死对方,也要让他伤筋动骨,元气难复!
公孙鞅主动向秦孝公请缨,要求带队东征魏国,并且阐明了必须采取军事行动的充分理由。
政治上,本人拟定的行政级别与战场功劳挂钩政策,需要带头得到遵守,并且本人也愿意做一个好榜样。
军事上,秦、魏相邻,不是魏国东风压倒秦国西风,就是秦国西风压倒魏国东风。
过去,我们常被对方仗势欺负;现在,风水轮流转,我们强大,魏国遭殃,正是趁火打劫的最佳时机。
如果不采取行动,那只能证明我们弱智!
反之,一旦战场得手,我秦国就能够占据黄河、崤山天险,为逐鹿中原经略天下,赢得有利的地理形势!
孝公点头,公孙鞅挥师东向,兵锋直指河东(山西省运城市、临汾市一带)。
魏王听说秦兵前来趁火打劫,赶紧安排平时被人捧得尾巴翘上天的本家公子哥儿魏卬,率部上前线主持防务工作。
这个魏卬,自小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蜜罐子里泡大,要他翻嘴皮子还是挺利索的,让他带兵作战,好比以羊驱虎。
所谓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此人领兵正是如此。
说白了,在以欺骗和血腥做为家常便饭的战场上,他是一只不折不扣的菜鸟。
管他什么鸟,反正这只俊得像超级男模的菜鸟,堂而皇之耀武扬威飞到了即将展开大规模群殴、械斗的点击此处继续阅读》》》
日期:2013-07-21 19:07:08
第三章 传奇人生(三)
经过商鞅的呕心沥血,国力强盛底气十足的秦国统治者嬴驷,自我晋级,开始称王,史称秦惠王。
再也无力独自阻挡大秦铁拳的战国六雄,被迫联手对抗强秦。正因如此,苏秦帮助列强想出合纵策略对付我秦国。
而张仪与范睢两位智囊,却相继帮我秦国设计出连横、远交近攻政策,巧妙地化解了合纵策略对秦国的巨大威胁。
道高一尽,魔高一丈,大概就是这个理吧。
之后的历届秦王,始终坚持张仪、范睢提出的军事外交政策,不断以连横和远交近攻策略对付列强。
这不,轮到爷爷的父亲主动向其父秦昭王提出,愿意安排一个儿子到赵国出差,执行远交近攻方略。
挑来挑去,本次出差任务,最终落到渴望父爱不想远游的爷爷身上。
这次出差比较特别,不是一天两天,也不是一月两月,而是若干年,如果运气不佳,还有可能是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打开天窗说亮话,爷爷这次出国,美其名曰出差,实际上是去做国家之间的和平信物,也就是人质。
那年头,国家之间今天握手言欢明天互扔砖头都是稀松平常之事。
所以,贵为国家人质,那是有性命之忧的。
为国家做奉献,本来也没啥好抱怨的,但是二十几个兄弟中,凭什么就非得让我去陌生的地方担惊受怕。
爷爷不甘心,也很恐惧,可又父命难违,只得怏怏不乐地踏上生死未卜注定孤苦的异国之旅。
来到赵都邯郸(河北省邯郸市区及西南郊),爷爷最初的日子还算凑合,毕竟也算秦国贵宾嘛。
然而,不知国内是忘记了我爷爷还漂流在赵国,还是对手存心要消灭我爷爷,反正,我秦国不久就与赵国翻脸,双方变成战场上你死我活的对手。
于是,爷爷的外交待遇,顺理成章地从贵宾变为不如战俘的贱客,因为战俘还管饭,贱客只能自谋生路。
那时候,禁止虐待人质的国际公约不存在,所以爷爷的日子没有最难熬,只有更难熬。
断水断火是轻的,没要他命已经算得上仁至义尽。
不过,那并不值得爷爷暗自庆幸。
因为,赵国没有处死爷爷,一是留个和谈的余地,二是认为杀人的时机尚不成熟。
即使要杀,也得等秦国兵临城下拒不撤围的时候,那样才能发挥杀人的最大效果。
杀人也要讲政治效果,这就是封建政治家们的账目。
于是,爷爷贵为秦国太子之子,却不得不在异国他乡忍饥挨饿,并且一饿就是七八年。
饥寒交迫的他,只能在梦中偶尔回想起当年那些锦衣玉食的美好时光。
好在,我爷爷吉人自有天相,煎熬多年以后成功脱贫,并且最终得以荣归故里。
那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爷爷意外之间得到一个大商人的鼎力支持。
那好比资金链断的濒危企业,突然注入巨额投资,由此踏上起死回生之路。
投资人,名叫吕不韦,《吕氏春秋》的挂名总编。
下面,专题回顾一下这个传奇大奸商的光辉往事。
吕不韦,阳翟(河南省禹州市)商人,常年往来于诸侯国之间。
他的主要工作,是将此处便宜的货物,大批销往价格昂贵的彼处,赚取其中的差价。
经过十余年日积月累聚沙成塔,而立之年的吕不韦,竟然身价过亿,成为名副其实的商界成功人士,即世人眼中的大商人、亿万富豪。
某日,致富思乡心切的他,回到卫国濮阳(河南省濮阳市)老家探亲,算是了一了衣锦还乡的朴素心愿。
父子久别重逢,难免小酌三杯。
酒酣耳热之际,吕不韦突然冒出一个不大不小的问题:“请问父亲大人,做商人的利润高,还是做官的利益大?”
得到的肯定回复是:“贫不和富斗,富不与官争,做官的利益显然大多了去。”
闻言,吕不韦默然无语。
探亲结束,他到邯鄣忙生意,期间与我的爷爷邂逅。
正是这次伟大的邂逅,最终改变了双方的人生轨迹,以及战国七雄的历史命运。
当时,正值天寒,我爷爷衣着单薄,帮吕不韦卸货,不远处还有赵国士兵监视。
吕不韦对此非常奇怪,一打听,才知道我爷爷是秦国太子之子嬴异人,不过如今是可怜的移动人肉盾牌。
精明的他,立刻意识到那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商机,一个能够为他所用的投资机会。
按吕不韦的说法,叫“此奇货可居也”。
说白了,吕不韦打算利用我的爷爷赌一把,投个资,顺势改行做功成名就的政客。
为此,他悄悄将我爷爷叫到跟前,低声说:“小伙子,其实你的日子用不着过得如此艰辛。”
爷爷憨厚一笑,不置可否。事到如今,还谈什么艰辛不艰辛,能够活着回到秦国就该谢天谢地。
见爷爷不肯接招,吕不韦只得亮出底牌:“你信不信,我能够光大你的门楣?”
在爷爷看来,只有称王才算是光大门楣之举。可是,眼前别说称王,能否活命能否回国都是未知数,还想?
原来,吕老板在拿我寻开心!
我被困异国他乡多年,早已伤不起,你竟然还来朝我伤口上抹盐?姓吕的,你心何其毒也!
人在矮檐下,不得不低头。误读对方好意的爷爷,虽然满腔气愤,可对方毕竟是自己的衣食父母,他只能强抑怒意,不卑不亢回答:“吕大老板,你还是先过好你自己的日子吧!我不用你劳心!”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目录
下一页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9 yiduik.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