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读
|
杂谈
|
舞文
|
鬼话
|
情感
|
同行
|
奇幻
|
商道
|
军事
|
历史
|
全集
|
全部
|
排行榜
|
精品推荐
孤身博弈华尔街 -- 写给不甘贫穷的男人和女人们
作者:
税尚楠
也算是序
我平仰在游泳池边的躺椅上,眼前是一片蓝天,没有一丝云彩,高远深邃,象蓝色钻石般晶亮的明镜,一尘不染,让人感到宁静和一种情不自禁的超脱,还有要融入那浩瀚无垠的蓝色苍穹中的冲动。直面着蓝天,让人既心旷神怡,也有一种与大自然合而为一的恬淡。
一个多月了,我几乎都是在这里仰望着浩瀚无垠的蓝天开始新的一天的。
不过千万别误会,我不厌世,也不信佛,更不脱俗,因为我所躺之地,是“世界娱乐之都”拉斯维加斯最繁华的《赌城大道》旁的一家特殊的俱乐部。这个俱乐部所以特殊,不仅仅是因为豪华。随着一座座宫殿式的赌场酒店在《赌城大道》两旁崛起,全世界的奢侈品商店在这里落户,豪华在《赌城大道》成了不值一提的常态。
这个俱乐部“不同凡响”,主要是因为俱乐部的成员都是俱乐部房间一年四季某个时段的所有者,同时俱乐部的经营管理是让每个来度假的成员都有“回家”的体验。俱乐部的设置都象“家”一样,在家可以做的煮饭洗衣之类的事,这里都能实践,楼前的游泳池,楼下的健身房,咖啡厅,小卖部等设施远比一般的“家”更便利,更舒适。当然,还有俱乐部的服务,在俱乐部的空间中,无论在那个点,无论做什么,所面对的都是一张笑脸,轻松与和谐,即便是清理房间的服务员都会事先电话预约清理时间。
我每天早上大约5点半起床,第一件事是上网查阅全球的财经新闻。主要读三大类:全球政治和经济要闻;亚洲和欧洲主要股市动向;在美国上市公司的新闻。两个目的,一是判断美国股市可能的走向,二是寻找有无可当天交易的股票。因为时差,纽约股市开盘时是拉斯维加斯的早上6:30,所以到7:30左右,股市上的操作基本完成。吃过简单的早点(咖啡,蛋糕,水果沙拉)就到游泳池边躺着看天。一小时后开始游泳,50米长的游泳池10多个来回,然后在电动按摩温泉浸泡半小时,边享受水击,边和池友聊天。太太健谈且不怯生,所以我们总会和身边人有话说。
如此轮回几次,很快就日上中天。这时,高大楼群所构建的幽阴被沙漠的火热粉碎,热浪腾起,将万物卷入40多度的高温,沙漠的夏日就是这么热烈。我和太太通常这时回“家”,一起煮一碗有豌豆尖“作伴”的四川“担担面”。午饭后,我查查纽约股市收市的情况,然后整整一个下午或是阅读书籍报纸,或是写作。
晚饭一般在外面吃。拉斯维加斯既是全球娱乐之都,奢侈品和名牌之都,也是美食之都。在这个城市,在这条10多公里长的《赌城大道》上,你可以品尝世界上所有的美食,这样的机会当然不能错过。虽说比起10年前价格贵了很多,但如果不喝酒,人均20 – 60美元几乎可以在大多餐馆用餐。
晚饭后,我们会在《赌城大道》上步行一小时,因为太热,所以不时会拐进路边的高大宫殿和路边的商店“乘凉”。步行后回“家”冲个淋浴,换好衣服去赌场开始夜生活。大慨是中国人基因的缘故,我喜欢赌,但我不豪赌,也不烂赌,所以我称其为“娱乐”,“玩耍”而非赌博。我坚守自己定下的“100元,2小时”的规矩:即100元输完了收手,2小时到了,无论输赢多少也收手。
我喜欢两种“娱乐”方式,一是“德州扑克”,一是“21点”。前者紧张激烈,斗智斗勇,后者轻松舒然,运气做主。视心境和状态,我的夜生活就在这两张赌桌上“探戈”,太太要么旁观,要么和我换位“参战”。不知是赌场庄家赢的概率仅略高于赌客,还是我们“守规矩”,虽然夜夜“探戈”,一月多下来,基本上是小输怡情。有时候运气好了,赢一把大的,可以“娱乐”好几天。我曾经在“德州扑克”桌上拿到四个8,还正好遇上还有几个同花顺,3个A和J的要一比高下,结果仅这一把就让我赢了近800元。
拉斯维加斯是世界上少有的不夜城,但我们不熬夜,即便有时和在纽约的女儿和国内的亲友视频,11点前一定准时入睡。这种环境和生活好像从不会造成失眠,所以睁开眼时又是新的一天。
无论拉斯维加斯城市本身是如何的喧闹,但我们在这里的朝朝暮暮,举手投足都是规律和安宁相叠,不再面对职场和商场刀光枪影,不再为金钱和权力“打拼”,也没有那些说不清道不白的利益纷争,不再经历不醉不归,灯红酒绿的盛宴,也不去情色迷乱的KTV……当然,也同时被淹没在人海之中,没有恭维,没有赞歌,没有献花,没有主席台就座……
当生活有规律的重覆运转,生活就演绎平淡。事实上,“平平淡淡才是真”并不是平淡的真谛,平淡其实是自由最深厚的源泉,因为当人生一旦“轰轰烈烈”,人大多也就身不由己,毫无自由可言了。所以只有从平淡开始,远离尘世的喧嚣与纷争,找一片适合于自己生存的空间,真真切切的品享一份惟有自己知晓的欢乐,这才是自由,也才是幸福体验。
“真美好!”的欢快惊叹,连串跃入温泉池“噗通”的水声,将我从遐想漫游中唤回,起身看去,一对白发苍苍的夫妇在池中雀跃,嬉戏,满脸欢愉和幸福。看得出来,他们是俱乐部的新主人。面对我的张望,他们同时向我问好,向我挥手。
我迎着他们,步入温泉池,回应他们的问候,并同时问道:“喜欢这里?”俱乐部交谊通常就是这样开始的。
他们从北卡罗来纳州来,是一对刚退休的夫妇,退休前都在州立大学工作。在美国的大多部门是没有什么“法定退休年龄”,但是一般要到62岁时才能领取政府发放的社保退休金(Social Security Benefit),因为社保退休金是根据个人缴纳建帐和发放的,晚退休就会增加每月的退休金,所以他们都过了65才退休,到拉斯维加斯是他们退休后出游的第一站。话语之间老头格外感概:人生实在怪异,辛苦操劳了一辈子,直到白发苍苍才发现日子还可以这样悠闲和舒服的度过。
当他们得知我们在这里已经一个多月了,那眼神里不无艳羡,但更多的是惊讶:“你们有多长时段的产权?”
他们的惊异不是没有理由的。现在俱乐部销售的产权价格,大约是3万美元一周,一旦买下产权后,更大的负担是年年都在上涨的物业费,目前大约是一周1000美元,因此,即便忽略一次性的产权支出,一个月缴纳4000美元的物业费也不是小数。当我告诉他们我们在这里有一个月的产权后,老头似乎好奇心更浓了,问道:“你是做什么的?”
“闲人,无所事事,”我答。
老头开始有点不依不饶了:“你多大年纪,能说吗?”
“刚50出头,”虽然西方人很忌讳说年纪,但我是东方人,对此不介意,因此诚恳回答了。
掩不住的困惑开始在老头的眼里闪烁:“这么年轻就休闲了?”
为了释惑,我开始叙述我的一些经历和目前选择休闲的心迹,平淡无奇而且简略,但老太太听过后却感概不已:早休闲也许才是真实的人生,但可以早休闲却让大多数人可望不可及。人生要打破金钱的枷锁,获得“财务自由”(Financial Freedom)实在太难。
老太太的感概很真实。如果人生不去追逐“名垂青史”,“生命永恒”之类,同时追求金钱和财富的欲望不是无穷尽,那么把握和享受舒适的生活,体验丰富多彩的人生,就该是人生的真谛。然而,贫穷绝不产生幸福,也不能让人怡然自得,贫穷只会给我们增添生活的负担和沉重。尤其是在我们这个物质丰盛,新奇迭出,金钱交换商品的社会,没有钱就不能体验休闲的人生,甚至丧失生存的基础和做人的尊严。在这个意义上,人生休闲和享受生活的自由必须奠基在“财务自由”之上。
追求享乐是人的本能,我们很多人辛苦劳作,不是不懂享乐生活,而是为了生存而赚钱,不能不辛苦奔波。因此,这里所谓的“财务自由”,用白话说,是钱够花。虽然“够”的量度因人而异,随生活享乐和舒适程度不同,但只要没有过分的奢望,沉迷虚幻的憧憬,“够”是可以量化的。就象我们现在的休闲生活,一月1万美金就“够”了。
老太太更感概了:“我即使天天上班,一月也赚不到1万美元!”
我答道:“这就是为何我们很多人会一辈子打工到退休,因为工资不可能为人们创造休闲的人生,工资是辛苦劳动的价值。所以,工资不能带给人们“财务自由”。俗话说“马无夜草不肥”,虽然我们可以有各种各式的方式去收获“夜草”,但现代的金融市场为我们争取“财务自由”提供无须太多外在环境限制的博弈机会。”
一直默不作声的老头突然插话道:“你想过把你争取“财务自由”的经历写下来吗?”
我没有回答,但随后的几天这个问题萦绕着我的思绪,不消失,不褪色。
我追求“财务自由”的过程平淡无奇,既无惊心动魄的事件,也没有憾世绝妙的传奇,更加之我只是凡人一个,俗人一个,完全是无名之辈。但或许正是这种平淡的凡人之路,更贴近亿万大众的生活现实,不是那么高不可攀,望尘莫及。同时,成功和成功的过程不可能重复,但却可以模仿,尤其是认知和理念可以被借鉴,传递与发展。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应该和不甘贫穷的男人和女人们分享我无奇的经历和平凡的感悟。
日期:2013-06-23 21:45:59
第一章 逼上梁山
一.博士资格
那是1995年的七月中旬。
在焦急和不安中煎熬了近一个月,今天终于收到了系里主考教授的信,但没有勇气去拆开。
在美国大学攻读博士,决定能否获得学位,第一关是《博士资格考试》,如果被挡掉了,有一次补考机会,再过不去,就会被学校除名。虽然还可以申请低一档学校的博士攻读计划,但一切需要从头开始. 不仅过去一年的刻苦攻读的艰辛白费了,最大的麻烦还是学费和生活费的问题,因为在一个被学校 “挡掉”的学生,在另一个学校能申请到助学金的机会相对渺茫。
当时我们中国人远不象现在这么阔绰,几乎很少家庭有经济能力,去负担子女在美国读书一年至少2 - 5万美元的学费和生活费。倘若资格考试通不过,学籍不保,助学金自然也是泡影,我的博士梦很难继续做下去。虽说大不了“打道回府”,还可以回北京的原单位上班,因为一年前到美国时是申请的停薪留职,但脸面上实在难堪。
人就是这样,害怕糟糕的结局而宁愿选择逃避。
我将未拆开的信留在饭桌上,独自逃往学校的游泳馆,但游泳池里水声的喧闹,拼力奋进消耗体力,都摆不开对那个未知结果的好奇和忧虑……
自出生以来,我在人生的主要路口,总是要面对一波三折之类的困局。
考大学时,自信满满的要进北京大学中文系,但考试最后一科英文时竟大失水准,不及格。结果,虽然其他各科接近市状元的成绩,最后还要靠托人说情,进了个2流大学的经济系。
大学毕业,排名在我之后的几个一流学生轻而易举考上了教育部的出国研究生,而我又沉沙折戟,政治考试成绩连初选都不够格。结果,不得不在国内读硕士,然后工作,再考语言(TOFEL)和资格(GRE)考试,30多岁才到美国读博士,而且又是2流大学才给助学金。
总之,一生中很少有一帆风顺的经历。开始常愤愤不平,但经历多了,也麻木了,也认命了,还偶尔“阿Q”一番:“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在资格考试前2个月,我还经历了一场近乎生死的炼狱。
由于突发的,让人不能动弹,也难以忍受的腹胀气,我被送进了医院急诊室,检查结果发现居然是结肠肿瘤堵塞了肠道。当然,被医生破腹难免。美国医院的设备和护理很好,一周出院,一个月以后又是一条好汉了。回学校参加期末考试,居然又以全A告捷。
正准备全力以赴几十天后的博士资格考试,我的主治医生却打来电话,要我立刻去见他。美国的医生是最赚钱的职业,看一个病人收费在80 – 500美元之间,顶尖的专家一般都要收费300 – 600美元(我曾经很荣幸的看过一个纽约的世界顶级的肿瘤专家,简单的问问,检查一下,就缴纳诊费600美元),所以医生总是设法让病人多回头光顾几次。我以为我的医生也不能脱俗,所以拖了几天才去。
相对于中国医生,美国医生没有悲天悯人的顾忌,一般不对病患隐瞒病情。所以,我一坐到我主治医生的对面,他就把一张纸递给了我,“这是你的CT扫描结果的分析报告。”
我接过来一看,呆了。这那是什么“分析报告”,明明是阎王爷夺命的通知书。报告上写着:“在病人的肝部发现一处1.5厘米大小的阴影,进一步的分析完全排除此阴影是肝部水泡形成的可能,因此,如果没有其他的解释,这个阴影就是肿瘤。”
我是知道肝癌的厉害的,我的两个大学同学都因此早早的离开了人世,其中一个从偶尔体检发现到撒手人寰,前后不到6个月。
根本不在意我发呆,医生说道,“你下周一去医院做穿刺检查,我帮你和外科医生约好,如果穿刺检查结果证实是肿瘤,你就立刻做手术。”
我没有直接回答,思索了一阵,反问道,“不做手术,我还能活多久?”
医生答道,“你的情况应属于癌细胞转移,所以生存期是10到18个月.”
知道死期,没了不定性,我反而镇定下来了。想了想,和医生商量道,“我还有40天考试,我需要集中精力通过考试,如果可能,我希望能考完试后再来检查。这个分析报告,你先收着,也不要告诉我太太。”
美国医生通常尊重病人的选择,他盯了我一眼,答道,“好,你的检查就定在7月20日。如果需要手术,定在一周之后。”
我没有回家,坐公车到了几十英里外的市立公园,坐在那个清澈湖边思考我的过去和现在,还有余下的这10 - 18个月。我想我的决定是对的,反正都是一死,资格考试通过了,博士到手一大半,要是开追悼会,悼词里可以说“英年早逝”,“天嫉英才”,不至于被说成是“半途而废的窝囊废”,让家人脸上无光。
唯一过意不去的是,结婚几年一直在“打拼”,边工作边准备到美国留学的考试,而毫无实实在在的财富建树,什么都不能给太太和4岁的女儿留下。
几年前在北京读硕士时,经我一个女同学介绍,交上了女朋友,是个典型的北京美女:高且优雅。恭维我的朋友说是“男才女貌”,贬低我的甚至当着我们的面大呼“鲜花插在牛粪上”。开始我颇难堪,但过后我也理直气壮了:牛粪怎么了?没有牛粪提供养分鲜花不可能艳丽啊。她家里开始也有异议,丈母娘因为我是南方人,个子又比女儿矮了两三公分嘀咕了好几次。但波波折折之后,我们还是结了婚。后来,她也得到我去的大学的入学许可,我们一起到了美国面对着各种各样的艰辛。
当然,我也有遗憾,才30多岁,连一件值得评说的小事都没做成,人生好像也才刚刚开始,就让阎王爷招收了。不过,更多的是“不信”,真的是不信,我总觉得我不该如此短命,才30多岁就去陪阎王爷,实在是早了点,此外,自我也无什么异样,不舒服的感觉。既然是要命的肿瘤,多少也该给点什么病痛之类的预兆吧?
但天命难违,我只有拼死一搏了。主意既定,也就义无反顾,潜心攻读,准备我的考试了。
考试共三天,每天一科。自我感觉考得还不错。微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和统计主要是数学模型当家,这些“列方程解应用题”我基本无大错,但对宏观经济学却毫无把握,因为近一半的题是没有标准答案的,评分是以回答问题的演绎和推论是否有理为基础。这就是美国教育牛逼之处,不用设定的笼子去束缚学生,尽量给学生自我发挥的空间。
原以为自己对问题的解释和论述基本上是“有理有序”,但考完试和一位师兄讨论后,就开始担忧了。师兄是台湾大学经济系的硕士生,来美国读博士前,还在台大当了3年讲师,主讲宏观经济。按照他的答题思路,我算答偏题了。
带着对考试结果的不安,回到医院检查。反正自己该做的,能做的完成了,所以无论检查结果如何,我都可以坦然面对。因为要穿刺,打了麻药,在迷迷糊糊中完成了检查。随后又是几天不安的等待,但最后证实是一场虚惊,那个阴影是个肝炎的钙化点,而非肿瘤。
而此后的等待考试结果的一周,好像更让人坐立不安,因为我有点迷信中国“福不双降,祸不单行”的俗语……
日期:2013-06-23 21:47:52
正靠在游泳池云山雾里遐想,突然听见有人叫我,抬头一看,是我们系的金发美女博士候选人南茜。她高我一届,但因为同上过两门统计和计量经济课,一起做过课程的课题,所以比较熟悉。
没等我张嘴,她就一脸笑容道:恭喜你!
我心跳了起来,回问道:你听谁说的?
她一脸诧异:你还没收到通知?系里都传开了。
因为这是系里一年一度的大事,所有相关的消息,教授和研究生同学都会议论和传播。而她在教夏季大一的经济基础课(经济学101),平时和教授们也很熟悉 – 美女在哪里都能占有相对优势,因此,她对系里的动向常常先知,资格考试当然不例外。她告诉我,今年14个参加考试的候选人,全科通过的仅5人,我是唯一一个全科通过的外国学生,而且还是各科最高分。余下的6个人部分通过,3个人一科都不过。末了,她还加一句:你真棒。
此刻,我是深深的体会到“一块石头从天上落地”的感受了。向她道声谢谢 – 在美国听人夸奖,无需谦让,回答“谢谢”就好,转身回家了。
我知道,等待我的是太太一脸的笑容,同班几个师兄,师弟,师妹的一脸艳羡,同校几个铁哥们的真心祝福。我顺路买了两箱啤酒和几大包土豆片,花生米,我们会有一个啤酒派对,直到熏酩大醉。这都是事先说好的。
日期:2013-06-23 21:52:50
二.为钱所困
忘了是半夜几点散场的,反正一夜睡得很香。醒来时大概已近午时,太太早已上工去了,桌上早餐盖上贴了一张画着心的留言。吃着早餐,环顾屋里空空荡荡,昨天开始的欢乐的心很快下沉了。
有人说,人的一生是一场炼狱,精彩的是过程。而过程所以精彩,是因为人生总是面临着无休止的难题和选择。我在经历了过去几个月的历炼后,现在凸显出来的难题说来有点“俗气”:需要钱。
新中国成立以来直到1990年代初,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并不是绝对的不可缺少,因为只要有个职业,住房不要钱,公费看病拿药,如果有了钱,除了买电器“大件”,也没别的什么用途。但到了美国,完全是另一番天地,在这里要想模仿中国的古今圣贤,视金钱为粪土,要超脱铜臭的粗俗,几近自断生路。在这个充满“流动性”,基本的消费品,炫耀的奢侈品都要靠钱来兑换的社会,要获得生存的物质基础,不能不言“钱”。这和市俗,或是高尚无关,因为生存是第一位的。
我们在美国生存完全是靠自力更生,没有家援。我一月的助学金是600美元,还只有8个月。扣除医疗保险,每月实际到手的钱不到550元,住房是学校的“学生家庭村”,租金每月250元,水电费在非常节约的前提下,如夏季少开空调,冬季少开暖气,平均每月要25元,吃饭完全自己做,全买快过期的打折食品,两人一月只要80元,加上可能的小额意外支出,一月最低生活费是400元。一年之中,总的是入不敷出。这还不包括买教科书的钱。说起教科书,我有段终身难忘的耻辱。
在美国读博士,所有的课程,都没有“教育部”指定的教科书,但有教授指定的参考书,通常是3-5本,再加各大专业期刊的文章。一般一本书50元左右,如果所有课程的参考书全买,一学期4门课,书费要600元,还有至少100多元复印期刊文章的钱。象我这种收入的学生是没有买书能力的,所以,学习是靠图书馆的书和期刊。
我们这一届博士班是经济系历史上最有特色的。首先是外籍学生为主体,15个学生中只有4个美国学生。而11个外国学生又来自11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几个从拉丁美洲,东南亚和印度来的同学,和我经济状况类似,都是靠助学金生存。我想得到利用图书馆而不买书,师兄妹们也不笨,也是靠图书馆读博士。
通常图书馆收藏的图书和期刊都不超过2本。而且还有一个离奇的规矩:凡是被教授指定的成为课程参考书和期刊的均不能外借。这样,在图书馆争夺课程参考书和期刊的暗战,在同班的师兄妹间就变得十分激烈,尤其是在考试前几天。
为了长期占用参考书,我也玩过不少的阴招,比如,把书藏在别的书架。但图书馆雇了不少整理图书的临时工,错放书架的图书很快会被发现,然后先集中在重上架的图书堆里,有时,一两天不上书架。结果藏书常常是属于偷鸡不着舍把米。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目录
下一页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9 yiduik.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