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道的帝王——揭开帝王神秘外衣

作者: 放洋洋

  日期:2012-7-5 17:05:00
  在我国古代的封建体制中,皇帝的政治生活中有两件大事,那就是立皇后和立太子。与之相对应的两种制度是立后制与储君制。古代帝王有多个夫人及众多妃子,所谓“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皇帝的正妻为皇后,肩负“母仪天下”的神圣使命。
  古代封建帝王对立后都很重视。历史上只有一位皇帝终身未立皇后,他就是“千古一帝”秦始皇。以致秦始皇陵园内一墓独尊,而没有皇后墓,成为一个难解的历史之谜。
  秦始皇姓嬴,名政,秦庄襄王之子,出生于赵国首都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公元前247年,秦王政13岁时即王位,因年幼朝政由太后和相邦吕不韦及嫪毐掌管。公元前238年(秦王政九年),秦始皇22岁时,在故都雍城举行了成人加冕仪式,正式登基,“亲理朝政”,除掉吕、嫪等人,重用李斯、尉缭,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完成了统一大业,建立起第一个多民族统一的封建大帝国——秦朝。定都咸阳。秦王政自认为自己的功劳胜过之前的三皇五帝,将大臣议定的尊号改为“皇帝”。

  秦人在秦孝公(公元前4世纪)以后对于立后和立太子之事已制度化,秦始皇13岁即位到22岁亲政,这中间有9年的时间,也正是古代男子要娶妻的时间。即位3年,他便有资格立后,但前后9年都未立后。22岁到39岁的17年是其自己掌权、统一六国的时间,尽管国事繁忙,在后方立后也不费事。从39岁到50岁时,秦始皇多在巡游路上,但是立后以“母仪天下”也花不了多少时间。秦始皇在长达37年的统治时期一直没有立皇后,不是他来不及立,实际上是他自己不愿意立皇后。

  坐拥天下的秦始皇为什么不愿意立皇后呢?
  日期:2012-07-05 17:04:58
  其一,和秦始皇的特殊出身有关。史载,秦始皇的母亲赵姬行为很不检点,先是做投机商人吕不韦的小妾,怀孕两个月(多数人认为怀的就是后来的秦始皇)后,又被吕不韦献给秦国的王孙子楚,子楚继位后称庄襄王,庄襄王死后,身为太后的她仍经常与吕不韦重温旧情。《史记·吕不韦列传》中记载:“始皇帝益壮,太后淫不止。”后来她又与嫪毐私通,并生下两个儿子。嫪毐甚至酒后大骂众臣:“我乃秦王假父,怎敢与我斗口乎?”母亲的失检行为令秦始皇恼羞愤怒,无地自容,使他心理压抑,性格变得极为复杂:内向、多疑、妄想、专制、暴虐、冷酷无情,把他变成了一个失去理性的暴君,最后彻底爆发,杀了两个私生子弟弟;将嫪毐五马分尸,暴尸示众;将其母赶出咸阳,并迁怒于吕不韦,罢免其相国之职,后又下诏命吕不韦“速徙蜀中,不得逗留”!并给吕不韦写信说:“你对秦国有何功劳?秦国封你在河南,食邑十万户。你和秦王有什么血缘关系?而号称仲父。你与家属都一概迁到蜀地去居住!”吕不韦一想到自己已经逐渐被逼迫,害怕日后被杀,就喝下鸩酒自杀而死。

  因母亲带来的心理上的阴影一直伴随着秦始皇,而且由对母亲的怨恨,发展和泛化成对一切女人的仇视,造成他后来在婚姻上的偏执。尽管他的后宫里充斥着六国佳丽,但他只是把她们当做发泄对女人的仇视的对象,或者满足生理需要的工具。秦始皇对统一六国后收入后宫的众多佳丽非常鄙视,痛恨她们抛弃亡国之辱而媚悦新主的行径,但对守贞重节的女子却倍加赞赏。据说有一个年轻寡妇名清,她数年如一日遵守妇节,秦始皇曾赐令她“旁座”,与自己平起平坐,而秦时就连当朝丞相在皇帝面前也只能站着,少有赐座之事。秦始皇还为这名寡妇修筑了一座“怀清台”,以彰扬其事迹。至今蜀中有一山名贞女山,便是该寡妇曾经寡居的地方。所以说,由母亲的行为而形成的心理伤害和心理扭曲,由怨母而仇视女人,是秦始皇一直不立皇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二,立皇后的标准过高。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始皇采取远交近攻、分化离间的策略,发动秦灭六国之战。先后于秦始皇十七年(前230)灭韩、十九年(前228)灭赵、二十二年(前225)灭魏、二十四年(前223)灭楚、二十五年(前222)灭燕、二十六年(前221)灭齐。在他登上秦国王位的第二十六个年头,终于统一了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秦帝国,也是中国封建制王朝的开始。

  天下初定,39岁的秦始皇第一件急着想做的事,就是要重新给自己确定一个称号。
  春秋战国,各国诸侯都被称为“君”或“王”。战国后期,秦国与齐国曾一度称“帝”,不过这一称号在当时并不同行。已经一统天下的秦王政,以为过去的这些称号都不足以显示自己的尊崇,“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他下令左右大臣们议称号。
  经过一番商议,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廷尉李斯等人认为,秦始皇“兴义兵,诛残贼,平定下”,功绩“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他们援引传统的尊称,说“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建议采用“泰皇”头衔。然而,秦始皇对此并不满意。他只采用一个“皇”字,而在其下加一“帝”字,创造出“皇帝”这个新头衔授予自己。

  从此以后,“皇帝”就成为中国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谓。“皇帝”称谓的出现,不仅仅是简单的名号变更,还反映了一种新的统治观念的产生。在古代,“皇”有“大”的意思,人们对祖先神和其他一些神明,有时就称“皇”。“帝”是上古人们想象中的主宰万物的最高天神。秦始皇将“皇”和“帝”两个字结合起来,第一,说明了他想表示其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威,是上天给予的,即“君权神授”;第二,反映了他觉得仅仅是做人间的统治者还不满足,还要当神。

  可见,“皇帝”的称号,乃是秦始皇神化君权的一个产物。由于是第一个将中国基本统一的帝王,秦始皇当时也很自命不凡,自认功德超过了古代的圣贤——三皇五帝,对皇后的要求自然也就非常高了,高到连自己也说不清楚,于是左看右看,后宫佳丽中竟没有一个人能符合他的标准。
  其三,秦始皇志在天下。由于身世及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养成了他从小刻薄、多疑的性格。一方面心气极高,他连年征战,横扫六国,抚定四方,建立起一个统一的大帝国;另一方面他可能担心立了皇后会对他有所掣肘,妨碍他实现远大的理想。
  其四,秦始皇是个工作狂,公务繁忙,整日埋头工作,没兴趣考虑后宫的事情,以至于迟迟没立皇后。秦始皇没有立皇后,倒是省却了许多沉湎于后宫的时间以及麻烦。他每天日理万机,白天审理案子,晚上批阅公文,而且给自己定下了工作量:每天必须批完一石公文才能休息。当时的一石大概相当于现在的60斤。每天批阅这么一大堆竹简,工作量着实不小。

  其五,沉湎于长生不老的迷梦之中,无暇顾及后宫之事。众所周知,秦始皇追求长生不老,对方术、炼丹术等情有独钟,为求长生延迟了立皇后之事。秦始皇曾四次巡视六国故地,其中三次都会见了徐福等方士以求长生不老之药,还派徐福率领三千名童男童女赴东海神山求药。徐入海数年,哪里找得到仙药,又耗费巨大,他怕秦始皇发怒,于是谎称可得仙药,但是海上常有巨鲛出没,无法靠近,请派神箭手用连弩射杀巨鲛。秦始皇便令人捕杀巨鱼,还亲自到海边观测大鱼出没,甚至想自己入海尝试求仙。这种对长生不老梦想的浓厚兴趣和孜孜追求,也转移了他的注意力,在一定程度上也抑制了对其他事情的兴趣,结果之一便是导致了立皇后这一大事却被置之脑后,终其一生也没立皇后,成为了历史上唯一没有立皇后的皇帝。

  汉文帝为何要废除“肉刑”?你所不知道的帝王汉文帝为何要废除“肉刑”?
  日期:2012-07-06 16:30:46
  “肉刑”,是古代残废肢体、残害肌肤、破坏身体机能的黥、劓、刖、宫等带有原始、野蛮色彩的刑罚。夏、商、周朝如此,秦朝更是风行,《盐铁论》中就有“劓鼻盈车、履贱踊贵”的记述。这种让人切齿痛恨的酷刑,一直延续到汉初。
  然而,到了汉文帝十三年(公元前167年)五月,西汉文帝刘恒却突然发布了废除肉刑的诏书:“今人有过……朕甚怜之。夫刑至断肢体,刻肌肤,终身不息,何其楚痛而不德也,岂称为民父母之意哉?其除肉刑……”(《史记·文帝本纪》)
  让人惊讶的是,促成汉文帝废除肉刑这一历史重大决策的,竟然是一位年龄只有十几岁的民间小姑娘。她的名字叫缇萦。

  《汉书·刑法志》里记载这样一个案例。汉文帝时有一个叫淳于意的人,曾任齐太仓令,为官清廉,后辞职研究医术,到处游历给人治病。有一次在为一个贵妇人治疗时,因贵妇病入膏肓,病重去世,他遭到了诬陷。昏庸的官吏判他有罪,须受肉刑。由于淳于意曾当过官,所以应当被押送长安受刑。与家人临别之时,淳于意眼望哭成一团的五个女儿,不禁悲从中来,喟然长叹:“哎!可惜我没有男孩,遇到紧急事情,一个有用的也没有!”听到父亲讲这些话,女儿们更是痛哭不止。

  这时,淳于意最小的女儿缇萦走上前来:“父亲,孩儿虽是女流之辈,如今也要做出一番事业来。我要和父亲一起去长安,上书皇上,替您洗辩冤屈。”淳于意没有想到小女儿竟如此勇敢,心中感到有些宽慰,但从齐地到长安路途艰险,所以坚决不同意。缇萦以死相求,解差怕闹出人命来,只好带她前往。
  经过一路艰难跋涉,父女俩终于到了长安。缇萦怀着对父亲的无比挚爱,和对千万受刑者的深切同情,请人代拟奏章,并冲破种种阻碍,大胆上书汉文帝陈述冤情:“我的父亲曾是齐地的一个小官吏,有清廉的好名声,现在不慎犯了事,按律当受肉刑。我不但为父亲难过,也为所有受肉刑的人伤心。一个人被砍去了脚,就成了残废;被割去了鼻子,就不能再安上,即使他们想改过自新也不可能了。我情愿做官府的奴婢,替父亲赎罪,好让他有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当时官府中的奴婢生活是相当凄惨的,她们日夜劳作没有丝毫人身自由,和囚徒没什么两样。缇萦为父亲免遭酷刑的这种千里迢迢冒死上书的胆识孝心,和这种甘为奴婢的自我牺牲精神,深深地感动了宽仁贤德、爱民恤民的汉文帝。同时,汉文帝也充分认识到,继续沿用秦代的肉刑,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更不利于政权的稳固。于是,他下令免除了淳于意的刑罚,也没有让缇萦去当奴婢,并在第二天就下令废除汉代初年还保留的黥(刺面涂墨)、劓(割鼻)、刖(砍断脚趾)三种肉刑,责成丞相张苍、御史大夫冯敬等负责修改刑律。

  同年,新的刑律修成并颁行天下。新刑律规定:黥刑,改为剪去长发,以铁钳束颈服刑四年;劓刑,改为打三百竹板子;斩左趾,改为打五百竹板子;对于那些犯斩右趾以及杀人自首、官吏贪赃枉法、监守自盗等罪,于判刑之后又犯笞刑罪者,一律弃市处死;而对于判处其他各等徒刑,在一定年限内无逃亡等行为的,则可相应递减刑罪,直至释放免刑为庶人。史书称,从此以后社会“风流笃厚,禁网疏阔……刑罚大省”,以致一年之中仅“断狱四百,有刑错之风焉”。(《资治通鉴·汉纪》)

  汉文帝废除肉刑,既顺应了民心,又为农业生产保全了更多的劳动力,有利于自身的统治,合乎历史发展的潮流。而少女缇萦为救父不畏艰难和强权,勇敢地上书皇帝,又为汉文帝废除肉刑提供了契机,最终促成了肉刑的废止。缇萦上书救父的事迹在历史上被广为传颂,东汉著名史学家班固曾由衷地赞叹道:“百男何愤愤,不如一缇萦!”还有人写诗赞扬缇萦:“随父赴京历苦辛,上书意切动机定;诏书特赦成其孝,又废肉刑惠后人。”

  汉文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废除肉刑的皇帝。废除肉刑,作为中国刑罚史上著名的改革措施而引人注目,是刑罚制度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大历史进步,是刑罚制度从极端野蛮残酷向相对宽缓人道逐渐过渡的一个划时代的重要里程碑。缇萦上书救父不仅成为中国孝道的典范,而且对于推动古代法律制度的改革作出了巨大贡献。曹操高陵为何被人们误读千年?你所不知道的帝王曹操高陵为何被人们误读千年?

  日期:2012-07-07 13:50:05
  曹操死后葬高陵。高陵在哪里?《曹操文集》中的《终令》和《遗令》,无疑是考证高陵的第一手资料。可惜,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误读。曹操当年究竟是如何交代丧葬事宜的?让笔者带您重新认识《终令》和《遗令》。
  ——《终令》,又称《寿陵令》,全文如下:“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周礼》冢人掌公墓之地,凡诸侯居左右以前,卿大夫居后。汉制亦谓之陪陵。其公卿大臣列将有功者,宜陪寿陵。其广为兆域,使足相容。”
  ——《遗令一》,全文如下:“吾夜半觉小不佳,至明日饮粥汗出,服当归汤。吾在军中持法是也,至于小忿怒,大过失,不当效也。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毕,皆除服。其将兵屯戍者,皆不得离屯部,有司各率乃职。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
  ——《遗令二》,又称《遗命诸子》,全文如下:“吾死之后,葬于邺之西冈上,与西门豹祠相近,无藏金玉珠宝。余香可分诸夫人,不命祭。吾妾与伎人皆著铜雀台。台上施六尺床,下繐帐,朝晡上酒脯糒之属,每月朝十五,辄向帐前作伎。汝等时登台,望吾西陵墓田。”
  时下,考古界、史学界普遍把《终令》和《遗令》放在一起,综合分析,并把瘠薄之地、西门豹祠、因高为基、不封不树、宜陪寿陵、广为兆域、邺之西冈、西陵墓田等线索,一股脑儿地作为研究高陵、探寻曹操墓的重要依据和必备条件。剪不断,理还乱,是纠结。笔者可以断言,照此下去,必定徒劳无功。

  众所周知,《终令》和《遗令》都是遗嘱,但主题不同。《终令》用于安排丧葬事宜,《遗令》多为告诫和嘱咐。《终令》已经将丧葬安排妥当,《遗令》就不会再次提及,正所谓帝王一言九鼎。如,曹丕《终制》确定“首阳山东为寿陵”,死后即“葬首阳陵”,且“自殡及葬,皆以终制从事”。又如,刘备临终遗诏,告诫刘禅“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又嘱咐他“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丝毫不提丧葬之事。曹操是无冕之皇,也是干练之人,在《遗令》中重提丧葬事宜,唯一的解释是要对《终令》作出重大修改,甚至否定。

  古往今来,遗嘱人多次立遗嘱,如果涉及的同一项内容前后相抵触时,应当以最后所立遗嘱为准,前面的遗嘱自动撤销。对照《终令》和《遗令》不难发现,二者在陵墓选址上存在严重分歧。《终令》曰“西原上”,《遗令》曰“西冈上”。何为原?《说文》称“高平曰原,人所登”。《尔雅·释地》称“大野曰平,广平曰原”。可见,原为宽广平坦的高地。何为冈?《释名》称“冈,亢也,在上之言也”。《说文》称“冈,山脊也。从网从山,取上锐而广形”。《楚辞·守志》注“山岭曰冈”。可见,冈为蜿蜒起伏的山脊。在原上,场地空旷,信马由缰;在冈上,空间狭窄,缓步代车。一个原字,一个冈字,相差甚远。

  此外,曹丕在《武帝哀策文》中称曹操“弃此宫庭,陟彼山阿”,以及“西陵”后来改称“高陵”,也可以佐证曹操葬在“冈上”,而非“原上”。除了选址不同,《遗令》的丧葬信息也比《终令》更成熟,更具体。在称谓方面,《终令》仅提到“寿陵”这一泛称,而《遗令》则公布了“西陵”这一陵号;在陪葬方面,《终令》仅提到“居瘠薄之地”,而《遗令》则交代“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珠宝”,与曹操“禁厚葬”(《三国志》)的观点相吻合;在方位方面,《终令》仅提到“西门豹祠西原”,而《遗令》则点明了“邺之西冈”,并用“汝等时登台,望吾西陵墓田”加以衬托。多个方面表明,《遗令》是对《终令》的颠覆性变更。从效力上来看,《遗令》既出,《终令》作废,曹丕等人最终只能执行《遗令》。

  事实上,《终令》确实不能算数。曹操讲“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是要效仿尧、舜、禹等圣主明君,“尧葬于谷林,通树之;舜葬于纪,市廛不变其肆;禹葬会稽,不变人徒”(《吕氏春秋》),但前提是华夏一统,天下太平,荣登帝位。为了完成夙愿,曹操六月作《终令》,随即“七月,治兵,遂西征刘备”(《三国志》),气吞宇宙之志跃然纸上。然而,事与愿违。作《遗令》时,吴蜀未平,群雄争霸格局犹存,面对现实,曹操不得不发出“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的叹息。所以,《终令》“其规西门豹祠……”中的“规”,不是规格,不是章程,而是谋划和打算。《康熙字典》注“规,犹谋也。《后汉书》,凡谋皆作规”。一个“规”字,透露了《终令》不过是曹操对丧葬的初步构想,并没有最终敲定。

  从史料记载来看,《终令》也多与高陵不符。《终令》称“不封不树”。封,即筑土堆;树,即种树。不封不树,即不留痕迹,保持原来的地貌。但是,曹操下葬后,曹丕派人“于陵屋画关羽战克、庞德愤怒、禁降服之状”(《三国志》),又派人“立陵上祭殿”(《晋书》),后来又下诏将“高陵上殿屋皆毁坏”(《毁高陵祭殿诏》),说明高陵建有陵屋,建有祭殿,这与“不封不树”有较大出入。《终令》称“公卿大臣列将有功者,宜陪寿陵”。事实上,史料中除记载卞夫人“祔葬于高陵”,曹冲“迁葬于高陵”,曹操手下那么多功臣死后均没有提及“陪葬”一事。种种迹象表明,曹操死后并没有依照《终令》下葬。所以,要正确认识曹操墓,要确定高陵的具体位置,应首先将曹操的《终令》撇开。

  《终令》和《遗令》唯一挂钩的,只有一个“西门豹祠”。在历史上,西门豹祠有多处,不具有唯一性,两份遗嘱中所提到的西门豹祠也未必是同一处。再者,黄初三年(222),曹丕在《终制》中称“夫葬者,藏也,欲人之不得见也”,有了秘葬的念头,并下诏将“高陵上殿屋皆毁坏”,显然是要拿高陵作试点。高陵附近那座醒目的西门豹祠能否幸免,笔者不得而知。到了晋代,曾“见魏武帝遗令”的陆机,在《吊魏武帝文》中提到了高陵的诸多信息,却唯独对“西门豹祠”只字未提。《宋书》记载高陵时只写道“其规西原上为寿陵”,偏偏也少了“西门豹祠”,这恐怕不是简单地漏记。不难想象,那座西门豹祠应该早已不存在了。后来,西门豹祠建了毁,毁了建,模样变了,位置也变了。所以,考证曹操高陵,也必须要把早已走了样的西门豹祠撇开,否则,将无异于“刻舟求剑”。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9 yiduik.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